作者:高雄榮總 放射線部 王俊傑 醫師
滿載而歸
雖然已經快遠離「青年」了,但看過《青年醫學論壇 2015》神人名單後,第一時間就立刻報名,滿心期待這一天的到來,想要從各位強者身上來多挖點寶,看能不能讓自己每天都有 0.01 的改變。因故一度想要轉讓出去,不過經過太座的首肯,還是如願以償,參加這個論壇,事實證明,最終的選擇是沒錯,收穫滿滿的回去!
作者:高雄榮總 放射線部 王俊傑 醫師
雖然已經快遠離「青年」了,但看過《青年醫學論壇 2015》神人名單後,第一時間就立刻報名,滿心期待這一天的到來,想要從各位強者身上來多挖點寶,看能不能讓自己每天都有 0.01 的改變。因故一度想要轉讓出去,不過經過太座的首肯,還是如願以償,參加這個論壇,事實證明,最終的選擇是沒錯,收穫滿滿的回去!
作者:李健逢 醫師
問:年輕醫師如何建立自己的 research team (basic)?特別是如果沒有 bench 經驗,有可能嗎?(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答:就像建立一個家庭一樣,在實際參與之前我們一定看過無數的例子。但看的再多,都比不上透過實際參與來學習,因此我的建議是,就往前走出第一步,只要站穩了,很快的你會發現下一步的方向。沒有可不可能,只有願不願意。
當然,「建立自己的基礎研究團隊」對一個赤手空拳的年輕醫師來說,似乎太過遙遠。
我的看法是:首先,不要先去想建立團隊,真正的「建立團隊」是從空間的規劃,經費的提撥,到人才的網羅和聘任一連串的過程,需要龐大的資源。在現在的高度,我們能做的是「建立人脈」,也就是建立合作關係,透過具有不同專長、身處不同環境的研究夥伴,一起付出努力解決問題。
作者:張凱閔 醫師
問:Systematic review or meta-analysis 的文章適合新手寫嗎?還是得先累積其他文體的文章,有知名度之後再寫才容易成功?是不是一定要有一位在這個領域有一番研究的老闆當第二作者?(骨科醫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新陳代謝科 Fellow)(核醫科醫師)(麻醉科住院醫師)(內科部住院醫師)(麻醉科主治醫師)
答:Systematic review 與 meta-analysis 適合對該領域有一定專業程度與興趣的研究者撰寫,並不一定需要有個在該領域有知名度的專家做共同作者,但是若有的話有加分作用。文章是否會接受,大多跟作者群的知名度相關性不大,主要是以此論文對該領域的貢獻度來做評分的依據。
新手在從事 primary study,一個完整的 systematic review 是基本功夫,把這個打根基的工作,順練轉換為 PubMed上的文章,也可替未來的研究鋪下扎實的根基。
台大醫院 北護分院 復健科 主治醫師
台灣大學 醫學系 學士 (2004 年畢)
台灣大學 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 博士
台大醫院 復健醫學部 住院醫師
第九屆亞洲醫用超音波學會 最佳口頭發表論文獎
連倚南教授復健醫學教育基金會 住院醫師最佳學術論文獎
連倚南教授復健醫學教育基金會 主治醫師最佳學術論文獎(兩次)
SCI 論文超過 25 篇,並於近三年連續發表六篇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 骨科部 運動醫學科 主治醫師
長庚大學 醫學系 (2007 年畢)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實習醫師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 骨科部 住院醫師
長庚科技大學 護理系 部定講師
第十一屆 醫療品質獎 實證醫學文獻查證競賽 進階組 銀獎
第十二屆 醫療品質獎 實證醫學文獻查證競賽 進階組 金獎
新思惟國際《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簡報設計大獎
舞台上的簡報驚艷,舞台下的視野磨練。 (郭亮增醫師)
無論是第幾次來,都有共鳴。 (郭亮增醫師)
老師沒告訴你的事 (郭亮增醫師)
幸好沒錯過新思惟活動,講者不僅有殺手級的,還有核彈級的! (郭亮增醫師)
SCI 論文 7 篇,並有一篇刊登於實證醫學指標 Cochrane Review,為綜合醫學類期刊 156 本中,排行第 10 的頂尖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