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論壇,200 多位與會者的提問,我們全部收到了!根據專長與資歷分類後,轉請講者們回覆。
講者憑著自身的經歷、專業、個性、訓練與風格,提供了非常精彩實用的內容,趕快來找一找,你的問題在哪裡?講者給了你怎樣的答案?
活動當天,除了聽聽高手們的成長奮鬥史,也歡迎您準備更深入的問題,舉手發問!
這次論壇,200 多位與會者的提問,我們全部收到了!根據專長與資歷分類後,轉請講者們回覆。
講者憑著自身的經歷、專業、個性、訓練與風格,提供了非常精彩實用的內容,趕快來找一找,你的問題在哪裡?講者給了你怎樣的答案?
活動當天,除了聽聽高手們的成長奮鬥史,也歡迎您準備更深入的問題,舉手發問!
作者:蔡依橙 醫師
問:什麼動力讓您辦這麼多這種活動?(神經外科醫師)
答:「匱乏」二字而已。
因為感到匱乏,所以我到處參加國內醫學活動,努力學習,但常感到主辦單位有心無力,有想法沒資源,真正學習密度高的活動,是有,但說老實話,比例不高。
因為感到匱乏,所以我到處參加國際會議,因為國際學會資源較多且丟不起面子,學習濃度的確高些,但經過幾年,我也發現到國際學會的經營有其系統性問題,每年由不同的城市與不同的核心幹部主辦,有著「大家都有機會辦」的優點,但往往優質經驗很難延續,活動本身的變異度也比較大,為了避免失敗,多數採取蕭規曹隨策略,也因此越來越少看到令人眼睛一亮的規劃。
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5
2015/9/19 (六) 9:00a-4:30p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國際會議廳
一、從大量資訊,萃取意義。
我為什麼寫 systematic review / meta-analysis?(張凱閔)
二、從大量數據,萃取意義。
三、給青年們的起步建議
四、從 0 到 1 到 10 到 100
講者:蔡依橙醫師 / 導讀:蔡依橙醫師
獨立科的年輕研究者有個特色:在早期看文章的時候,就發現自己的領域,幾乎不太有研究者登上綜合性的期刊。
原因非常明顯,因為獨立科往往所學習的技藝與能力,是醫療照護中的一個分支、一個角落。雖然不可或缺,但從來不是核心樞紐。尤其像是放射科、病理科、麻醉科等,患者不在手上,所處理的都是整體醫療過程中的一個部分,幾乎沒辦法做出涵蓋全局的重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