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 8 / 28

[課前問答] 超越距離限制的團隊合作模式

 

作者:陳天心 醫師

 

 

PATI_20150307_0281

 

 

問:目前醫學研究是團隊合作的時代,如何找尋合適的跨領域的合作夥伴(方式與管道),並能合作愉快?(解剖病理科主治醫師)(牙科部主治醫師)(醫官)

 

答:這個問題分做兩部分,如何找伙伴,和如何合作愉快。

 

各位可以參考兩篇,分別是新思惟的課程:《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還有羅輯思維:瘋狂的投資(18 分 44 秒的地方)。

 

尋找合作的伙伴,我簡單分為互聯網方法和傳統方法:

 

互聯網方法:實在是不想公開新思惟的課程秘密,簡單來說,就是建立網路上個人品牌,然後之後利用這個品牌來找合作伙伴。

 

傳統方法:這是把以前的方法做個總合,我最常用的就是直接找熟人,或者是靠熟人介紹。另外我還試過咖啡店聽到隔壁在聊研究,我就主動上去自我介紹,問他願不願意合作,不過失敗了。

 

我想講的事,其實找伙伴最重要的是「主動親自去找」,因為主動去找的合作伙伴,通常是你自己篩選過,知道這個人應該有你團隊需要的條件。另外,有能力很優秀的人,通常自己的事業已經做的不錯,不一定會主動來找你。

 

這邊可以分享的細節是,找伙伴不但要主動,有時候往往還需要時間,我目前團隊最重要數位成員,都是我主動找來,而且都不是馬上答應。在聊天的時候,不但要讓人知道你非常中肯,最重要的是,要讓參加的成員知道,這件事情對大家有好處,當大家有好印象,時間會證明你是對的。我目前的研究團隊成員,有好幾位重要成員,都是當場沒答應,過了一年來找我。

 

另外一個問題是如何合作愉快?

 

其實大家一定要有一個觀念,合作的事情,百分之百要確定合作雙方都要有好處。醫學界和台灣很好玩但也很悲哀的是,資深和資淺常是學長學弟關係,資深的人往往不自覺會去剝削資淺的人。

 

舉例來說,我們團隊的掛名原則是,排名順位第一的第一作者要從研究開始協助,一直到投稿成功,如果真的成功,我們團隊會保證你的排名。這樣的好處是,雙方都會有好處,作研究者會盡全力做研究,寫出最好的 paper,符合大家的利益。在合作開始前,團隊領導人(我)首先會確定跟我合作的人是否能從合作獲得好處,如果沒有好處,或者是只有我單方有好處,我寧可不開始合作。

 

或許有人會說,天心你講的未免太嚴重,你看,很多老師都在剝削我們,他們都沒事,不是嗎?天心給你算算帳(糟糕,羅胖的語氣我學起來了),當你剝削一個人時,搞不好合作沒完人就跑了,對你來說是直接的損失,因為你得找人接替這個爛攤。就算合作勉強完成了,你認為優秀的人會讓你一直剝削嗎?肯定還是跑掉,這樣對團隊而言更是重大的損失。

 

一個優秀的人倒底多難找,只要跟人合作過就知道。

 

更糟糕的是,優秀人才跑到對手陣營去,你反而去當競爭陣營的神隊友了。在互聯網時代,比上面更嚴重的後果是,當你剝削別人的名聲傳開之後,你要花時間來擺脫這個臭名,大概要花 10 倍的功夫。

 

最後回答這個問題,怎樣合作愉快?合作前溝通好,確定兩造有好處,當然合作會愉快。

 

 

問:

  1. 科技部審核計畫會看 PI 過去的 publication,dry lab 產生的 publication 在許多審查委員眼中通常不算是研究,因而透過 dry lab 申請研究經費不易,如何克服經費問題以利長久經營?(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2. Wet lab 耗時耗力,而且不一定會有成果,dry lab 的題目又很多已經被討論過。身為醫學中心分身乏術的年輕主治醫師,應該如何做最有效率的選擇?(心臟科主治醫師)

 

答:這問題的答案我思索很久,但是最近三年看來,唯一的答案就是以團隊的力量來做健保資料庫,然後用健保資料庫的研究來支持其他的 dry lab 研究。(如果有其他的答案,很歡迎私訊跟我說)

 

中間的邏輯太複雜,上課會說,我在這邊不說明。但是重點就是,健保資料庫是 dry lab 中,少數申請研究計畫名正言順,做出口碑後,有機會可以申請到經費支持其他 dry lab 研究。有人會問,剛開始的購買資料庫經費怎麼辦?跟成熟的資料庫團隊合作或許是個解決方案。

 

另外團隊研究更是醫學研究的更重要一環,團體戰才可以獲得最好的效益。

 

 

問:在尋求跨界合作時,有名望也已經有一定著作的大老一定是大家的首選。相較之下,一個沒有著作,沒有背景的年輕醫師,該如何尋求合作機會?(小兒科住院醫師)

 

答:這個問題只要懂得換位思考彼此的需求,各位就可以知道答案。

 

一個沒有著作、沒有背景的年輕醫師,和有名望也已經有一定著作的大老,其實兩者需求和能提供的關鍵資源是不太一樣的。

 

雖然大老的著作很多,擁有的資源也多,但做醫學研究中最重要和關鍵的資源,不只是硬體,也需要軟資源,更重要的是人力資源。醫學研究中,很多關鍵的步驟都需要優秀的人力資源,包括從研究設計、執行、統計、論文撰寫、投稿、應付審稿者提問,甚至到最後的論文潤飾,都需要優秀的人力資源。

 

我為何會知道,因為我擁有許多資源,當我分享資源給有興趣的年輕研究者時,最擔心的是,研究做到一半年輕人跑了…。對於資源提供者來說,這很讓人苦惱,因為後續的選擇很有限,要不是放棄這個研究案子,不然另外找人來接手這個研究;前者浪費研究資源,後者對我和接手的人,都相當耗時耗力。

 

講到這裡,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如果年輕醫師想跟大老合作,必須展現出相當的決心,哪種決心?我偶爾會跟我合作的學生說,就算斷手斷腳也要把研究做完,這樣大老跟你合作相對會信任你,以後會繼續跟你合作。

 

 

問:想請教講師們,在學術文章方面的部分成就之後,下一步的目標在哪裡?發了很多 paper 之後,是否離自己想像的醫生工作或生活型態更近?(不分科住院醫師)

 

答:做研究只是興趣。

 

就我而言,開始做研究是為了生存,但是當團隊起來之後,做研究就只是興趣。我目前最大的興趣有兩個:

 

  1. 想知道健保資料庫的研究極限在哪裡?還有當健保資料庫和其他資料庫連結時產生的火花。
  2. 這種互聯網研究團隊的極限,和採用的研究種類的極限在哪裡?

 

目前,我都還沒看到極限。

 

另外我想同學想問的是,是不是離你想像的醫生工作或生活形態更近?我的回答是,我的理想就是幫助更多人,從這方面來看,其實我是幫助好多醫師,協助他們可以完成他們的夢想。

 

 

問:與團隊成員共同撰寫學術論文之時,若對於數據判讀或結論分析有意見上的分歧,該如何進行良性的溝通討論呢?(感染科主治醫師)

 

答:可參考羅輯思維:开会是个技术活

 

團隊合作時,意見分歧難免,特別是越優秀的人,意見越多,各位可以參考我們團隊的方法:

 

  1. 各自闡述各自的想法,列出優缺點:通常這一步有機會解決一小部分爭議。
  2. 妥協,兩方各退一步:這也有機會解決部分爭議。
  3. 讓研究付出最多的人做決定:同一個研究中每個研究者,還是有付出程度上的差異,我會讓研究付出最多的人做決定,換句話說,就是讓如果研究失敗時,會付出最多代價的人來做決定。照邏輯來說,他應該會有最強的動力作最好的決定。
  4. 團隊領導者決定:到最後一步已經通常兩方對峙,一個是資源提供者,一個研究執行者,兩者意見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傳統來說,最有可能是資源提供者也就是團隊領導者決定,但我們團隊的作法不是如此,以下提供給各位參考。

 

我們團隊因為是 dry lab 團隊,所以人才是我們最重視的資產,我和團隊成員有爭議時,我最後都會讓研究執行者決定。理由:他們不一定會錯,再來萬一錯了,就是減損研究的成果而已,而下次我們會學到經驗會表現更好。

 

最後是我希望我們團隊的人才,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所想的盡全力發展,誰知道我們團隊的年輕人以後是不是會比我厲害呢?搞不好我還要跟他學兩招。

 

 

問:如何快速取得部定教職?(急診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

 

答:很簡單,兩個條件:

 

  1. 你是否有該具備的學術能力(著作)
  2. 所在單位的部定教職供需

 

第一點不用講,這是基本需求。

 

供需來說,成熟的醫院和配合的學校往往部定教職很多(滿醫院的教授、副教授),其實不需要這些新的部定教職,你要在這些醫院申請非常困難,就算你已經早就滿足教職的條件,環境也不一定讓你能夠順利申請到,特別是成熟的醫院還有所謂的人事問題。

 

而新開的醫院就會特別需要這些部定教職,例如大台北地區最近 10 年有新開的地區醫院,有些學長在本來的醫院一直申請部定教職不順利,但是一去新醫院,新醫院為了評鑑,也會需要部定教職,所以馬上通過。

 

最後如果沒辦法,只好去偏鄉了,偏鄉的教學醫院往往沒人要跟你搶,會比較快有部定教職。

 

問:我在實驗室從事基礎研究,具備發表文章的能力,但以基礎醫學、動物及細胞實驗為主。先生是家醫科醫師,我們如何互助合作增加文章發表的質與量?(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答: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其實都是在做科學研究的拼圖工作,只是拼的地方不太一樣。

 

基礎研究:著重於基因分子生物乃至於細胞機轉現象的解釋。

臨床研究:病患、疾病、治療(藥物或手術)的相互關係影響。

 

兩者看起來天差地遠,但是有互補關係,剛好我可以提供類似的經驗。請看我的著作

 

  1. Sitagliptin After Ischemic Stroke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第1 篇)
  2.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of Sitagliptin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in Taiwan. (第 2 篇)
  3. Sitagliptin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第 5 篇)
  4. Exendin-4 attenuates lipopolysaccharides induced inflammatory response but does not protects H9c2 cells from apoptosis.(第 16 篇)

 

各位注意第 1、2、5 篇研究是 Sitagliptin 在各式病患的影響。第 16 篇研究是 GLP-1 在細胞發炎時的反應,這些是我同一個系列的研究,Sitagliptin 是 DPP4 inhibitor,而 GLP-1 是 DPP4 分解的目標。我在做研究時,其實是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都設計,後來因為某些因素(想知道原因,來聽課吧,這用寫的講不完),基礎研究被我放棄了,但這些研究都是互相關連的。

 

基礎研究人員和臨床醫師做臨床研究,得挑選彼此有關係的議題,同時一起來做,或許有機會達成想輔相成的效果。

 

 

問:在「PhD 學歷貶值」、「部定教職資格通貨貶值」的時代,做研究寫 SCI 論文,除了領論文獎金,有沒有別的出路?例如:把醫學論文撰寫變成一個 business,接商業研究計畫,產學合作(不是大老控制的科技部那種)?有沒有成功的例子?有沒有過來人的經驗?(神經科主治醫師)

 

答:會問這種問題的肯定是寫論文不靠別人的強者!答案是,做研究早就是一個分工非常複雜的產業鍊,早就已經商業化了。

 

 

賺不賺錢,我不知道,不過我看網站的規模,好像很賺錢。其實我要提醒一句,醫學研究產業台灣人最能賺錢的地方是中國。筆者因為工作關係在大陸四年,中國醫師看病和手術的技術只要有病人可以練習,遲早可以練成。但因為中國一流人才都是走生物科技。

 

相對醫師來說,醫學研究要具備的能力往往在中國醫師非常缺乏,但是中國三甲醫院評鑑需要很多的論文著作,講到這邊,各位已經瞭解,商業環境的供需已經產生。

 

根據我側面瞭解,很多醫學研究公司的中國業務量很早已前就超過台灣了。

 

 

追蹤新思惟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