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選擇 下的所有文章

2015 / 9 / 25

原來 SCI 期刊也有該先知道的潛規則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醫學部 洪崇傑 醫師

 

 

01_20150919_YMRF_0522

 

 

醫學中心做研究有許多限制

 

上了蔡校長紮紮實實的兩堂新思惟的課程之後,身為醫學中心的年輕主治醫師,我終於知道我要的就是「機會總是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雖然學校的老師總是一再地老調重彈,paper 只能往高分數的丟,可是身為亞細亞孤兒的我們,尤其是年輕主治醫師能有多少力氣在老闆潑了你一大盤冷水之後,還要跟這些歐美大老拼呢!

 

台灣人的確是「自我閹割」意識太強,然而醫學研究這條不歸路,不是你的資料多好或多新就可以了,待在醫學中心,眉眉角角特別多,有牽涉到跟別人的病患重疊的資料還要看老闆的眼色,不是你收的資料就可以全部讓你自由運用跟分析。講白話:「教授不過就是學術界的大流氓」,主宰你每篇論文生死。

 

 

終於了解投稿不順的原因

 

閱讀更多 »

2015 / 9 / 24

一日研討會,完全驚呆了!

 

作者:林佑彥 中醫師

 

 

2015ymrf-176

 

 

原以為做醫學研究與健保資料庫沒什麼特別,結果聽完後我驚呆了!

 

 

先想想為什麼要上課?

 

其實,自己在上課前還一直思考著,糾竟我要不要來上這堂課?都已經念了研究所,拿到碩士學位,花這麼多錢來聽課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大拜拜衝人氣? 還是因為學長當講者來朝聖?抑或是想要聽聽眾多強者為什麼要做研究,且怎麼省時省力做研究?

 

過了一會兒,我想了想,新思惟的課程其實不用想太多,來參加,就一定會有收獲!所以我選擇了後者。聽聽大家為何而做,並如何用最有經濟效益的方式,獲得最大的利益。

 

 

課前的省思

 

活動前的兩週,聽眾們的 Q&A 出來之後,我一則一則慢慢讀完,思考著自己在這兩年的研究生涯學到了些什麼?也思考著研究的生涯真的開心嗎?還是跟著漫無目的做實驗、趕 data?身心俱疲的挨過菸酒生的日子,只知道自己不要再次經歷這些過程,走了太多冤枉路,做出來的研究卻沒有真正對醫學有貢獻。

 

看著這些提問與回答,慢慢地對研究不再那麼排斥,也相信有方法可以讓自己在這條路上走得開心,也不會再經歷那些燃燒生命,換來那微小的 p value。

 

閱讀更多 »

吳青陽
2015 / 6 / 2

如何找到適合你的投稿期刊:外科經驗

 

講者:吳青陽醫師 / 導讀:蔡依橙醫師

 

 

01_AnnSurg

 

 

外科系統的臨床期刊,與內科系相比,有以下特色:

 

  • 分數普遍偏低 (別人的期刊,是鑲金又包銀,阮外科期刊……)
  • 當紅主題「移植 (transplant)」就佔走排行榜前面大多數的位子,年輕醫師卻往往沒機會作這主題。
  • 就算不比大外科,進到自己的次專科去排,次專外科期刊又被次專內科期刊擠到後面。

 

不過,只要能辨認現況,就會有解決方案。

 

閱讀更多 »

陳一銘
2015 / 6 / 2

如何找到適合你的投稿期刊:內科經驗

 

講者:陳一銘醫師 / 導讀:蔡依橙醫師

 

 

01_Rheuma

 

 

內科系期刊,是學術系統裡頭的「人生勝利組」,在 JCR-SCI 系統中,分數高、排行漂亮,分到各種次專科去也都稱雄稱霸。

 

不過仔細一看,排行第一的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業界指標的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英美指標 The Lancet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等許多知名期刊,都「彷彿在雲端」,別說年輕人沒人能登,整家醫院、整間學校問一問,可能都沒幾個人有經驗。

 

閱讀更多 »

蔡依橙
2015 / 6 / 2

如何找到適合你的投稿期刊:獨立科經驗

 

講者:蔡依橙醫師 / 導讀:蔡依橙醫師

 

 

ASCI guideline

 

 

獨立科的年輕研究者有個特色:在早期看文章的時候,就發現自己的領域,幾乎不太有研究者登上綜合性的期刊。

 

原因非常明顯,因為獨立科往往所學習的技藝與能力,是醫療照護中的一個分支、一個角落。雖然不可或缺,但從來不是核心樞紐。尤其像是放射科、病理科、麻醉科等,患者不在手上,所處理的都是整體醫療過程中的一個部分,幾乎沒辦法做出涵蓋全局的重要研究。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