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口長庚 小兒科 高純淳 醫師
驚奇拍案,目不暇給。
第一次參加新思惟舉辦的活動,希望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記錄下來,如果多幾雙手或多幾雙眼睛,同時在按數位相機、作筆記,又同時兼具天馬行空規劃及跑百米賽跑般競速想著製圖比賽,還要在腦中消化前輩們的經驗。活動結束,帶著豐富的學習而歸,卻又擔心好像又漏了什麼,所聽到的訊息三日不絕於耳。並且內心彷彿上癮一般,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的想著下次什麼時候有空可以報下一梯次的活動!(如編按:高醫師也需要解殖新思惟的一帖良方嗎,由此去。)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當了住院醫師之後,才開始接觸一篇一篇的 paper,在此之前對於研究完全沒有概念,兩、三年前我連 dry lab 和 wet lab 等專有名詞都不太清楚,從零開始學習,才對研究的外貌有點基本的勾勒。而《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5 》的講者,彷彿將自己的武功秘笈,以提綱挈領的方式,在一天之內,全部灌輸給底下的我們,幫助年輕研究人員避開冤枉路。
從怎麼找適合投稿的期刊,適合的 proposal,和未來無限的可能,以非常有系統性的從 why to do、what to do、how to do research,開場張凱閔醫師就開門見山的將如何做 review study 說清楚講明白,讓我們在臨床工作汲汲營營、忙碌之後的空檔,也能整理自己的思緒、釐出研究的方向。
有斐君子,切磋琢磨。
醫學研究才剛起步的我,其實無法切中要點的問問題,但是聽眾們也問出精彩絕倫的問題:如何找經費,如何在作 meta-analysis 之中找到支持的資料,或是如何找到適合的圖表製作軟體,都是從別人的發問中,才知道原來將來可能會面臨哪些問題。
郭亮增醫師彷彿是巍巍殿堂中的 Cochrane review 指標燈塔。之後林舜穀醫師,更讓我展開了對中醫的想像力。吳青陽醫師、陳一銘醫師和蔡校長,給了我許多如何找到適合期刊的方向。陳天心醫師更教會了我如何使用網路等現代科技,可以更加輔助自己跨團隊的合作。
眾多菁英前輩齊聚一堂,也彷彿是未來的一盞盞明燈、學習的方向。或者,看著製圖比賽獲獎者精美的製圖,揣摩他們是用哪些方式把聽到的知識統整,方便自己可以永遠記在腦海裡。
雖千萬人,吾往矣。
在醫學論文寫作的過程中,總覺得路上充滿許多荊棘與阻力。但又想把臨床過程的一些想法轉換成文字、或做些實驗比較,與國際學界分享。
前輩們不僅犧牲大量和家人相處的時間,更甚者,傾家蕩產去完成自己的夢想,李健逢醫師的艱辛歷程,如何養一整個實驗室的故事,還鏗鏘在耳,覺得「有為者亦若是」,應該要努力把自己的夢想完成。
現在醫療環境處於如此辛苦的逆境,或許是另一個逆風而上的可能性。在聽完前輩們的分享後,覺得更有動力和勇氣,往自己的路一步一步地慢慢邁進。我在想像著:明天的我想成為怎樣的人,就該從現在開始努力,「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努力的多方琢磨努力,準備好每個可以迎風而起的機會!
追蹤新思惟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