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佑彥 中醫師
原以為做醫學研究與健保資料庫沒什麼特別,結果聽完後我驚呆了!
先想想為什麼要上課?
其實,自己在上課前還一直思考著,糾竟我要不要來上這堂課?都已經念了研究所,拿到碩士學位,花這麼多錢來聽課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大拜拜衝人氣? 還是因為學長當講者來朝聖?抑或是想要聽聽眾多強者為什麼要做研究,且怎麼省時省力做研究?
過了一會兒,我想了想,新思惟的課程其實不用想太多,來參加,就一定會有收獲!所以我選擇了後者。聽聽大家為何而做,並如何用最有經濟效益的方式,獲得最大的利益。
課前的省思
活動前的兩週,聽眾們的 Q&A 出來之後,我一則一則慢慢讀完,思考著自己在這兩年的研究生涯學到了些什麼?也思考著研究的生涯真的開心嗎?還是跟著漫無目的做實驗、趕 data?身心俱疲的挨過菸酒生的日子,只知道自己不要再次經歷這些過程,走了太多冤枉路,做出來的研究卻沒有真正對醫學有貢獻。
看著這些提問與回答,慢慢地對研究不再那麼排斥,也相信有方法可以讓自己在這條路上走得開心,也不會再經歷那些燃燒生命,換來那微小的 p value。
活動中,重新審視了研究所生涯。
九位講者輪番開講,校長一開場的引言,瞬間讓我反轉了對健保資料庫的觀點,也開始重新建立我對於醫學研究的看法。
其實,醫學研究是建立在臨床之上。過去,大學一畢業就考進研究所,雖然有想做的主題,但沒有實際經驗,也以為研究,僅限於臨床試驗與實驗室的基礎實驗。所以提出了天馬行空的想法,最終還是被打了回票。
因為時間上的關係,最後選擇了指導教授的安排,進了實驗室開始學技術、自己建動物模型、建立實驗模式、預實驗、提計劃。在沒有經驗之下全部重新學,花了很多時間與精力,也浪費了身為臨床醫師的根本……
九位天王循循善誘,重新燃起熱情。
第一位講者張凱閔醫師首先突破了醫師們做研究最在意的點:在有限的資源下花最少時間與精力做研究,就是著手寫 systematic review / meta-analysis 。聽到了好處之後,反而對研究少了許多厭惡感,也比較可以接受做研究這件事。
接下來的郭亮增醫師,在活動前一天還在臉書上抱怨自己胃痛沒辦法上台,結果當天霸氣外露,完全沒有怯場的跡象 XD 接續了第一場的 systematic review / meta-analysis 之後,把研究的高度拉高到 Cochrane Review,也看到了研究團隊的形成。
陳育群醫師則是用大量的視覺化刺激,為健保資料庫開場。看見了健保資料庫背後的契機,更給了我對於健保資料庫開始有了安心感。更在這些趨勢之中,看到了更多的臨床研究團隊快速竄起,也看到大數據的趨勢。
中醫系的強者學長林舜穀醫師,用健保資料庫來看中醫的研究。學長用了許多方式來排除掉想得到影響中醫健保資料的 bias ,更結合了雲端系統來整合資訊,運用在臨床評估,也順便可以更快的蒐集個案資訊。不只是研究,更打出了個人獨特的品牌。
吳青陽醫師在外科臨床的體驗與經歷,來分析怎麼找到研究的主題、投稿的標的,以及在系列投稿之後的發展。這種密集性投稿會讓自己的專業形象大幅提升,更可以利用研究發展專利。
內科系的陳一銘醫師,在大家的熱情被點燃的這時候,幫大家解讀公開聲明書。提醒大家「投資 投稿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 期刊投稿有賺有賠,申購 申請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XD
蔡依橙校長天外飛來的 LINE rangers 看期刊投稿,堪稱本日最經典,更點出獨立學科要怎麼選擇期刊投稿,以及累積 60 多篇 SCI 期刊的內功心法。這當頭棒喝的回家功課真不好回答啊!
陳天心醫師幫了我們這種沒有天份、沒有資源的年輕醫師們,給了一個模版,就如同火星爺爺「跟沒有借東西」一般的精神,從一個人單打獨鬥,擴增到近 20 人的研究團隊。更大量運用網路的力量,自己建立舞台,快速爆發 SCI 期刊!
壓軸的李健逢醫師,簡直是神人還要神人般的瘋狂投入實驗室,在一片 dry lab 之中讓我看見有如神一般的產量。讓我不得不想起學校的教授,也是瘋狂的做研究,也有超大量的 SCI 產出,但年齡大概是接近兩倍的差距吧 XD
除了演講本身,活動外更大的收獲是……
238 人的大型論壇,有許多老同學、新朋友以及網交的網友們相見歡。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身份,以及不同的想法衝擊,對於不到五個月退伍的我,有了更多的想法與觀點。
除了學到研究相關的問題、想法與方法之外,更大的收穫,是把最近一直困擾的問題,整理出兩個選擇!原來,一直覺得很複雜的問題,只是自己沒有看清楚整個面向。也許,這幾個月會有明確的答案。
雖然不知道自己未來是不是走上醫學研究的道路,抑或是選擇臨床醫師。看見了這麼多講者的努力與成果,至少讓我不排斥在醫學中心做研究這件事。未來的事情無法預知,但我知道,「擇其所愛,愛其所擇!」
2017 全新企劃
《臨床醫師的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