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醫附院 眼科 黃敏祐 醫師
當初報名的時候,其實猶豫了很久,但是長久以來,在臨床和研究上持續停滯不前,再加上看到每個主題和講者都是相當有趣的組合,所以還是把信用卡給刷下去 早早報名落袋為安,避免之後後悔。
新思惟大小型的研討會品質,不管是在行前通知、活動場地還有餐點品質,都早已是有口皆碑的(除了沒有龍蝦),以下針對各個主題談一下自己的收穫。
研討會設計理念
蔡校長引用了後殖民的概念,來分析解釋權力者對未明事物的排斥心理,是一個很有趣的切入和開場。
為何我要寫/如何寫出一篇文章
張凱閔醫師和郭亮增醫師,分別就自身經驗出發;張醫師先跟大家分享為甚麼要寫 systemic review / meta-analysis,而在選取題材如何入手,甚至深入細節,點出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及如何一一克服;郭醫師則用自己好幾年時間生出Cochrane review 的切身經歷,鉅細靡遺地告訴你除了 Cochrane 撰寫時,和一般的文章有何不同,種種嘔心瀝血的過程,毫無保留啊!
資料庫應用
陳育群醫師,還是相當準確地援引數據,跟大家分享健保資料庫這個台灣健保制度下,對臨床醫師少數的利多材料:從一開始的冷門題材,到近年來逐漸被學界接受、應用,用圖像化的方式一一告訴大家,最後再指出未來可能的趨勢和方向。
林舜穀醫師則用和以往西醫完全不同的中醫角度,加上自身應用的 Google 工具,演繹出他自己一套「萃取健保資料庫於自身臨床工作」的方法,實在是一個白手起家(大誤) 的最好範例。
給青年們的起步建議
分別有外科代表(吳青陽醫師)、內科代表(陳一銘醫師)、獨立科代表(蔡校長)以不同角度切入。
首先吳青陽醫師,很清楚的點出一個臨床外科醫師,在資源有限、競爭激烈、時間零碎(雜事爆多,不時還要處理醫院交辦事項,例如去對岸深造) 的時代,怎麼有效擬定屬於自己的研究戰略,創造一片天地?更談到一路走來,對於基礎研究和臨床服務之間關係的看法。這是我以往閱讀專業論文,常發現有些研究無法和臨床產生連結時的最大疑惑。
陳醫師則延續《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的風格,援引許多數據,告訴大家找投稿對象時候,要怎麼愛它 瞭解期刊的哪些特點,才能提升投稿勝算。
最後壓軸的蔡校長,先告訴大家 LINE Rangers 的育成角色種類 臨床研究者常見的類型,再分析選期刊背後代表的意義,最後從一個網路成癮者 原住民的角度,談討期刊勢力消長的趨勢。
團隊合作
陳天心醫師首先分享自身經驗,如何從一個小咖想做研究,但沒錢、沒人、沒時間,只好一小步一小步,一個人拉一個人,經過了數次的嘗試和模式上的突破,最後成長到一個可以同時進行數個研究寫作的堅強團隊。
最後李健逢醫師則實實在在地展現出他扎實的臨床基本功,告訴大家如何扎穩馬步,找到研究上的貴人,克服許多臨床和資源的危機後,得到了爆表的 SCI 文章數。
我們準備好了沒有?
經過了一整天豐富的分享,我想最重要的是看到了九個(包括校長)不同的成功典範,以及聽到點點滴滴不為人知的辛酸血淚,而這些眉眉角角是我們在課堂上鮮少聽到,卻是在現今台灣艱困的醫療環境下,臨床醫師在研究路上極有可能碰到,也是最真實豎立在我們面前的障礙。
最後引用蔡校長的一句話:「機會,總是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問題是,我們準備好了沒有?
不要再錯過
《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