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郭亮增 下的所有文章

2015 / 9 / 30

[大會攝影 03] 從大量資訊,萃取意義。

 

 

00_cover_20150919_YMRF_0273

 

 

9:10-9:20        引言:從大量資訊,萃取意義。(蔡依橙)

9:20-9:40        我為什麼寫 systematic review / meta-analysis?(張凱閔)

9:40-10:00      如何寫出一篇 Cochrane Review?(郭亮增)

10:00-10:20    Q&A

 

 

張醫師及郭醫師分享了寫 systematic review 和 meta-analysis 的經驗,雖然也是需要足夠的經驗和知識,但有別於 original article 需要耗費金錢和心力,也不失為另為一種選擇。

 

張凱閔醫師分享了 systematic review 和 meta-analysis 的特點,以往大家所想像的,分析大量的資料非常困難,但張醫師告訴我們,只要心中有好的想法,就有可能促成一篇好文章。

 

第一次聽到 Cochrane review 的終生保固條款,真的是令人嘆為觀止,根本比結婚還糟糕,連離婚的選擇都沒有(大誤)。

 

郭亮增醫師將如何寫作,做了生動的比喻,投 Cochrane 就像是求婚,不是被接受了就好,可是得花一輩子的事業。

 

閱讀更多 »

2015 / 9 / 30

何其有幸,生在這個充滿機會的年代。

 

作者:《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5》講者 林舜穀 醫師

 

 

01_sklin_feedback

兩年前,我在這!

 

 

雖然論壇已經結束了,直到今天心情都還很激動。

 

兩年前的我坐在台下,聽著台上的超強講者,想著自己甚麼時候可以看到他們的車尾燈。

 

今年換我上台,其實也是來朝聖的,準備的過程,讓我有機會回顧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聽完整天的演講,也更確定自己未來的方向。

 

閱讀更多 »

2015 / 9 / 25

一劍封喉,鞭辟入裡。

 

作者:中國附醫 皮膚科 張廖年峰 醫師

 

 

20150919_YMRF_527

 

 

在住院醫師生涯中段,逐漸看到周遭同學在新思惟打卡的 FB 狀態,心理嘀咕著,這是哪門子的團體啊?於是點下了追蹤的按鈕,也構成了這次參與盛會的契機。

 

 

期待為自己帶來更大的寶藏

 

為甚麼要參加?其實無非是想寫出一篇文章投稿,能獲得專科考試加分的鑰匙,也希望逐步練習,能夠有朝一日在國際期刊上面,看見自己的名字,也算是對自己醫師生涯的一個小里程碑,增進自我的肯定。

 

看到這次演講的主題,心裡充滿跳動的喜悅,毫不猶豫地拿起信用卡給他刷下去,期待這筆卡費能夠為自己帶來更大的寶藏。

 

身為一個臨床科醫師,每天觀察病人是我的工作,不斷地在病人身上汲取有用的資訊,構築成一個最可能的臆斷,予以治療,迎頭痛擊。然而,在這麼多訊息當中,我們要怎樣去蒐集與建立相關的資料庫,以利自己去編織出一篇特別的 case report、case series 甚至是 original studies,相信是年輕醫師的一個噩夢,尤其目前在各個學會與各醫學中心中,考試與升等往往跟文章是互相連結的。

 

 

氣勢磅礡,引人入勝的開場。

 

閱讀更多 »

2015 / 9 / 25

我們準備好了沒有?

 

作者:高醫附院 眼科 黃敏祐 醫師

 

 

20150919_YMRF_0607

 

 

當初報名的時候,其實猶豫了很久,但是長久以來,在臨床和研究上持續停滯不前,再加上看到每個主題和講者都是相當有趣的組合,所以還是把信用卡給刷下去 早早報名落袋為安,避免之後後悔。

 

新思惟大小型的研討會品質,不管是在行前通知、活動場地還有餐點品質,都早已是有口皆碑的(除了沒有龍蝦),以下針對各個主題談一下自己的收穫。

 

 

研討會設計理念

 

蔡校長引用了後殖民的概念,來分析解釋權力者對未明事物的排斥心理,是一個很有趣的切入和開場。

 

閱讀更多 »

2015 / 9 / 25

感謝新思惟促成跨領域合作

 

作者:嘉義長庚醫院 大腸直腸肛門外科 謝孟樵 醫師

 

 

ymrf-139

 

 

在好友 Cochrane review 講者郭亮增的推坑下,二話不說報名了這次青年研究論壇的會議。

 

 

十年耕耘經驗分享

 

聽完一天課程,我只能說 9 位講者中有 8 位都是台灣天才型的研究者,好險校長安排了 1 位勵志型的青年 loser 講者(橙編按:這還真的是天心醫師自己說的,演講主題就是魯蛇的逆襲 XD),基隆長庚陳天心醫師,藉由陳天心醫師自我解嘲式的演說,撫慰著現場大多數聽眾和我這已不是青年醫學研究者的心。

 

細讀 9 位講者資料,多達 7 位為 2000-2002 年醫學系畢業,表示經過 10 多年的醫師生涯,於各自擅長的領域精進磨練後,終於在這中年大叔年近 40 歲時,豐碩的研究果實已在台灣及世界各個角落發光發熱。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