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 9 / 23

新思惟論壇結合神人,帶領大家走向國際。

 

作者:成大醫院 整形外科 薛元毓 醫師(製圖大賽得獎者

 

 

ic

 

 

一場從無到有的創業過程

 

這場新思惟的大型論壇,早在數個月前就摩拳擦掌準備搶票(兩百多人我搶到 4 號,還是輸給口外騎士的 1 號啊!),成員平均 33 歲(我在 SD 內喔,XD)、200 人以上是醫師(一半非主治醫師),在當天四周會場都是實用度誘惑度 極大的論壇(股市 K 線分析、綠角 ETF、美容植牙新趨勢、美少女圖騰 WTF),到底講了什麼讓大家依然在裡面一起飆升腎上腺素費洛蒙,以下就我聽到的九大講者逐一分享:

 

一樣先講結論,如何讓年輕醫學研究者突破紅海困境,有以下幾點趨勢:

 

  1. 以 Dry lab 為突破點,累積個人品牌。
  2. 善用網路分析期刊特點,選定最適合自己的投稿策略。
  3. 不因資源少而卻步,主動尋找甚至組建自己的團隊。

 

 

辛苦做研究還能兼顧家庭

 

 

cheng

 

 

張醫師是台大北護分院的復健科醫師,一開始聽到超級羨慕的(此北護非彼北護,喂!),身處一個少資源的環境又要同時兼顧家庭的考量,如何在台大醫院的體系下做好研究並應用在病人身上,因此他選擇了 Systematic review / Meta-analysis 作為他人生的第一桶金,相關優缺點我們聽起來真是心有戚戚焉

 

簡單來說,SR/MA 具有整合目前所有文獻的病人族群,利用已經有的整合過的資料來做分析,同時此類題目也具有較高的關注度(畢竟人家寫了那麼多篇),另外就是一旦做出來,impact 會比較高(等於幫大家整理目前結論)

。當然最大的好處還是可以分段完成,同時兼顧家庭,根據張醫師的說法,可以一邊抱著小孩一邊完成醫學研究!

 

張醫師也有提到核心競爭力,就是 SR/MA 當大家都學會後,要比的就是 idea 或是 sense,以分析 subgroup 或是加入其他比較 group 來和其他研究做一區別(概念上用小小兵來做比喻,可見真的是有在兼顧家庭小孩!)。另外就是要跟時間賽跑,持續追蹤相同議題。(後來的 Q&A 問到如何系統性的追蹤,被 cue 到我之前寫的部落格,與有榮焉)。

 

 

鍥而不捨的堅持與努力登上國際殿堂

 

 

kuo

 

 

不要以為 Dry lab 只有內科能玩,郭醫師就是玩得爐火純青的外科系醫師(骨科啦!算給我們外科系沾沾光)。郭醫師是國內少數做實證醫學登上殿堂級的 Cochrane Review 的有為青年,演講過程整個充滿對老婆的愛(老婆也有到場),從 Proposal 開始,一直到 Accept 後的終身負責,一整個就是把Cochrane Review 當婚姻關係來經營著,十分佩服。(呃,其實我很想問下一篇 Cochrane 算是找小三嗎?)

 

他的建議是,90% 還是以治療型的論文較能引起興趣,跟外科的主軸符合,除了一整個 review 團隊的建立與分工,主要強調一路走來如何把握機會、創造機會,一篇殿堂級論文直接打趴一堆人,主要依賴他鍥而不捨的堅持與努力,十分令人佩服。

 

 

健保資料庫與大數據之神

 

 

chen

 

 

陳醫師對於大數據的分析以及數據的呈現,簡直令人下巴脫臼,他針對近十年健保資料庫的趨勢走向與典範轉移,從數據分析上給了大家一顆定心丸。

 

身處這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島嶼實驗,如何在這個老師都不會也無法干涉的熱領域(impact factor 逐年攀升、越來越多論文開始接受)占到一席之地,端賴如何快速籌組當地的團隊(分享資料庫),與其他專科整合(尤其外科開始興起,跟 procedure coding 準確性脫不了關係),甚至小團隊就可以成就大事業(即使你不在右上圖那些紅圈圈內),是台灣學術界重新讓世界看見的快速跳板。

 

 

用健保資料庫破除誤解

 

 

lin

 

 

林醫師是我這一場最為驚艷的講者之一,他破除了我們一般人對於中醫不科學的誤解,總以為神農嚐百草根本就是不人道的人體試驗,他嘗試用現在實證醫學的精神,利用健保資料庫來分析現行所有中藥,對於失智症的使用情況以及療效。

 

同時也利用健保資料庫去分析中醫就醫族群的行為分析,甚至是中醫藥物併用的安全性評估。同時也強調於其他相關西醫科別(如:神經科)的連結合作模式,完全是異軍突起,直搗黃龍。從自身出發,敬天地而扶眾生。

 

 

選對研究方向,手術再忙都能寫出輝煌成果。

 

 

wu

 

 

在聽吳醫師演講時,一直有一種在看白色巨塔小說中的蘇怡華的感覺,憑藉著port-A 的無數臨床經驗登上外科第一名的雜誌 (Annals of Surgery),對於同是外科的醫師來說,如何在忙碌的手術中還能寫出登頂的研究,著實不易!當然吳醫師也有做轉譯醫學相關研究,但今天主要是分享他在外科投稿的經驗。

 

外科其實是一門經驗累積及傳承的學門,總是要一直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手術技巧、病人、經驗、年紀),因此要在年輕就闖出一片天,吳醫師建議要選對研究主題以及投稿標的。

 

他以胸腔外科為例,年紀輕輕沒有人要給他開肺癌,那就從每天做一大堆的 port-A(某一種靜脈導管用來化療)來著手吧!除了對該項技術有濃厚的興趣外,他的突破點即為如何減少 port-A 栓塞的併發症,就這樣不斷鑽研下,除了發表多篇研究論文(包含前述攻頂的那篇),也同時獲得了 15 項外科醫材專利,成就輝煌。

 

當然炒出好菜也要有識貨的人,因此在外科的投稿標的,他建議先以你的專長進行關鍵字搜尋,找出近五年都是哪些期刊對你的專長有興趣,或者是針對某一方面是討論熱點。然後繼續創新突破,甚至進一步進行轉譯醫學的研究。由此看來吳醫師的研究生涯即將度過積累期進入噴發期!

 

 

選對期刊,集中火力!

 

 

chen-i

 

 

陳醫師以身為內科醫師豐富的投稿經驗,言簡意賅的道出投稿前一定要分析期刊背景與投資股東說明書,例如該期刊近幾年偏好的題材(腥羶色?)、分析編輯群的種類(陪審團 XD)、以及 impact factor 趨勢圖(股票走勢圖?難怪不用去隔壁聽股市 K 線分析)。

 

在投稿方面,跟蔡依橙校長所提到的集中投稿不謀而合,其中針對該科(風溼免疫)其中一本 impact factor 破 10 的期刊,就集中火力幾乎每年一篇,共有五篇被接受,就像每年網球四大滿貫都被列為種子球員一樣光榮!

 

另外除了傳統期刊,近年開始嶄露頭角的 open access 期刊有幾本也獲得推薦,分別是 MedicineScientific ReportsBMC 系列以及 PLOS ONE,主要優勢為編輯群較為友善,接受率較高且更容易被人看見及引用,是不錯的投資標的!

 

 

選擇自己覺得有愛、有野心想征服期刊。

 

 

ic

 

 

蔡校長資歷就不用再介紹了,一整個渾 然天成自成一格,信手拈來連最近在玩的 LINE Rangers 都可以把它給學術化。

 

首先破題就是問大家想要成為什麼類型的學術工作者,是防守型、攻擊型還是雜魚型,通常前兩種選一個就可以自成大家(但是我怎麼覺得今天九大天王都是攻守俱佳,這還讓不讓人活啊?!)。

 

在期刊標的上,校長以該期刊是否具有國際化(多元成家)、轉變是否跟的上時代(投稿送波卡?)、上了是否讓你感覺驕傲有征服感 XD,以此來定義目標期刊。最後還奉勸大家除了勿當雜魚(魯蛇)之外,更是肉體 昇華到告訴大家要對該期刊有愛,心靈提昇值大破表!

 

 

善用網路與雲端,讓研究不受時空限制。

 

 

chen-sky

 

 

陳醫師簡直是網路網交 世代的表率,人在沒有團隊沒有資源的外地,居然用網路會議以及雲端科技,串連健保資料庫,達到自助助人的偉大事業。團隊的組成從一開始兩三個人到後來將近 20 人,一篇文章從構思到投稿短短幾個月就可完成。更令人吃驚的是,有的團隊成員居然到今天都從來沒有看過,只在網路上聽過聲音(這不是網交,什麼才是網交 XD),但效率比起我們這些每天見面的團隊還要超前,真是衷心的佩服。

 

同時也讓大家見證一件事,「沒有伯樂,就當自己的伯樂。沒有舞台,就搭建自己的舞台。」(蔡依橙,2013 新思惟)、「沒有人理我,就它 X 的自組團隊!」(不要講是我說的)

 

 

辛苦投入資源,成果加倍回報。

 

 

lee

 

 

最後真的是神人不是人 出場了,針對最艱難的 wet lab,李醫師選擇用每週 90 小時,共 5 年的時間去正面迎擊,來積累自己的研究能量(積累期),在累積了足夠的研究能量後,在草創期努力的尋找資源(借實驗室、借資源、借錢),最後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薪水來度過此黎明前的黑暗,最後才在近幾年正式進入噴發期,不管是學術上的地位,以及論文的數量,十年左右共發表了上百篇論文(所以才說不是人啊啊啊!)。

 

 

新思惟論壇結合神人,創造最大價值。

 

九大神人連番上陣,用自己的經歷與辛酸闡釋自己成功的精華,雖然不見得所有的成功模式都得以複製,但總能給目前正在苦思求突破的年輕研究者,一些樣板以及嘗試的方向。

 

主要的方向除了大量使用 Dry lab(SR/MA、健保資料庫)來求得第一桶金,另外就是深入分析各研究領域的方向以及投稿策略,避免亂槍打鳥因而消磨掉自己的研究熱情,最後的共通點就是大家都是儘量組建一個團隊,在分工合作下各司其職來達成 1 加 1 大於 N 的總體經濟效益。

 

 

不要再錯過
《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