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亮增 醫師
問:是否能請前輩具體分享 Cochrane review 入門的步驟與著手的眉角,讓新手能加快攻略?(減重外科主治醫師)(婦產部住院醫師)(骨科主治)(主治醫師)
答:Cochrane review 有別於一般的期刊投稿步驟,相對比較冗長。
Cochraner review 必須經過:1. Title registration;2. Protocol;3. Full review 這三個步驟。(重點是,每個步驟都需要做 revise)
- Title registration:就是向各 group 的主編賣點子跟秀你們團隊的實力(做 SR 一定要有團隊)。點子是否夠吸引人,還有你的團隊是否能勝任,都是主編考量的部分。通常團隊裡面必須要有各方面的專家:熟悉 Cochrane 的 methodology、statistician、相關領域的專家…等。當然有受過Cochrane workshop 訓練過得更好,或是已經有完整 Cochrane review 經驗的人在團隊裡都是相當有優勢的。
- Protocol:跟做 RCT 一樣,也需要寫 protocol。將準備做 SR 的方法,包括如何找文獻,收納文獻的條件,文獻篩選,資料萃取,資料處理整理,資料合併,是否做統合分析,寫成計畫。為了提高研究的嚴謹,這部分也是會公開刊登在 Cochrane Library。撰寫 protocol 是一篇嚴謹的SR 所必須的歷程,而 protocol 公開化更是趨勢。現在連非 Cochrane 的 SR 都可以在網站上登錄。
- Full review:將搜尋到的文獻篩選出適合的文獻,根據 protocol 處理結果,做出結論。這部分其實就是照著 protocol 做。但是 revise 起來最嚴謹,且常常在 revise 的過程中,又會有新的文獻刊登,就必須要再翻新結果,這是有點惱人的事情,但是為了兼顧品質跟即時性,也必須如此。
問:Cochrane review 有嚴謹的要求,想請教哪一類型的主題會比較受到編者青睞?(核醫科住院醫師)
答:老實說這題目有點難回答。不過有個方向可以依循:Cochrane review 一開始只做 systematic review of RCTs,但其實潮流也慢慢走向 SR of non-RCTs。可能是題目做完了?而 Cochrane 既然是實證醫學之霸,題目自然會比較偏重在有臨床意義的問題。
再說,大題目往往 RCT 很多,很容易就已經有人做,就算真的讓你做,也是曠日費時。倒不如去找出你的領域特有的題目,最好是有 RCT 但是數量不多,而且題目也不會太冷門,臨床意義也高(看你怎麼跟主編洗腦了),這樣的題目做起來是「相對」比較容易的。
問:可否分享開始第一篇 paper,從思考主題到著手的心路歷程?(家醫科住院醫師)
答:我的第一篇 paper 來的很妙,是受到友人之邀(其實就是我太太)去參加腎臟科的 seminar 之後所想出來的。本來只是單純想吃飯,但是亂聽演講也得到一個新的點子,後來用這樣的不同的切入點套用在自己科的病人,然後產生了一個新的 paper。
有機會可以多多接觸不同科的領域,特別是外科系的醫師,更特別該看看內科的訊息,很多內科共病影響的研究,光從不同分期系統觀點來切入就可以有很多新的產出。
問:在引用文獻的時候,如果有很多篇文章都有提到自己文章所要提的論點,那是要引用哪一篇呢?用 impact factor 最高的那一篇?用實驗方法最嚴謹最好的一篇?還是引用最原始的那篇?那可以引用 meta-analysis or systemic review 的那篇文章嗎?(主治醫師)
答:就文章完整性來看,答案是都可以。考量證據等級,當然引用 SR;考量要引用經典文獻,選 IF 高的文獻也可,選引用次數最多的更好(這往往就是原始文獻,更有可能是 reviewer 的文章!)。
如果各篇觀點都一樣,一起引用有何不可,沒人規定 cite 只能一篇,這也表示你走在對的路上。如果各篇觀點不一樣,互有長短,那這就是你文章存在的價值。
問:我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做研究的料。眼前的環境有研究成果的壓力,該再投入多少時間成本(但結果可能是證明自己能力不夠),甚至是該不該開始,一直覺得很猶豫。請問講者如何確定自己的研究之路呢?(主治醫師)
答:沒有人天生就是會做研究的料。一開始我也不確定自己是不是適合做研究,我做研究的動機只是因為發現了一個問題,然後想要證實自己的想法對不對而已,後來就糊裡糊塗走上這條路了。開始做 SR 的時候動機就比較強烈,但起源也是因為想幫大家回答更多的問題而已。有壓力也是促進事情發生的一個動機,至於適不適合,開始做就知道了。
問:
- 如何收集適合研究文章的參考文獻跟內容,找人要、自己上網找、翻教科書再上網找,哪種方式是講者們最慣為常用的?
- 如何整理搜尋到的 references?有沒有比較有效率的方法,可以記下每篇文章的特點、細節、差異,及每一篇我想要引用的部分,不管是用 Endnote 或是其他工具都可以,希望可以詳細解說。(泌尿科住院醫師)(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家庭醫學部聘用住院總醫師)
答:
- 我自己的做法是先找資料庫跟經典雜誌。其實跟實證醫學的方法很類似。有題目後,先找次級資料庫:Cochrane Library,再找初級資料庫:PubMed。或者是去科內經典期刊翻一翻。再懶一點Google Scholar 打關鍵字進去,就可以找到你要的參考文獻,而且連被引用次數都有,這樣也不怕漏掉經典文獻。
- 我是用 EndNote 整理,用 Excel 也可以。可以利用工具直接標注重要的段落(通常是想引用的)在 PDF 上,然後將文件嵌入工具軟體。至於細節、差異我倒是不會寫得太多,頂多兩三句而已(大部份都只是方法學跟結論不同而已),如果想寫也是可以整理在想用的工具裡面。
問:身為區域醫院或診所的醫師,沒有資源沒有老師的情形下,
- 如何自立自強成為一個獨立研究者,進行研究計畫?
- 如何在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寫出分數高的文章?是否最好就是從 dry lab(如 systemic review,健保資料庫)來著手,還有其他方法嗎?(新陳代謝科醫師)(家醫科醫師)(外科主治醫師)(麻醉科主治醫師)(骨科部總醫師)(小兒科主治醫師)(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放射線部主治醫師)(家醫科醫師)
答:跟處在醫學中心相比較,在區域醫院或診所,先天的限制是病例數沒那麼多,教學及研究資源也相對有限(筆者在的醫院也很類似這種情況)。在這樣的環境,即使你有研究計畫,還是很容易發生收案數不足的情況。
要獨立研究,意味必須自己「有能力」完成整個步驟。建議可以先加強研究的基本技能,如:統計分析、制表作圖、論文撰寫,這些都有課程可以學習加強(最好的選擇當然就是新思惟)。而在上課的過程中,也有機會認識可以合作的對象,這個時代打團體戰才是王道。
高分期刊文章有幾個特點:前瞻性跨國研究、病例數大、臨床意義影響深遠。外科領域如果有突破性的治療方法,或是針對台灣特有的疾病來做發揮,這也是一個方向。在沒有資源的情況,要想產出這類文章,dry lab 會是個比較好的選擇,它解決了病例數不足這個無解的難題。
當然如果不拘泥於 original article,不妨試試其他的文體:letter to editor、comment、case report、image 甚至是 video 等,也是有機會的。(不同文體的發揮,在新思惟課程中也有教學喔。)
問: 對研究來說,有什麼是住院醫師前兩年就可以開始準備的?如何辨識好老闆?如何找到適合的指導老師?(內科住院醫師)(外科部住院醫師)(住院醫師)
答:對住院醫師來說,還是先把自己的臨床工作做好,根基紮好了,在研究的路上會更得心應手。
更具體的說,針對某種疾病,把診斷、分類、治療方法、功能評估方法都弄懂,更好一點,把目前的趨勢了解清楚。之後,如果有機會針對這種疾病做研究,自然省去很多的時間。
統計部分,基本的會,剩下的就是遇到再學囉。
至於好老闆跟好老師如何找,這個很見仁見智,也很講緣份的(而且往往由不得人 XD)。對我來說,頻率對,能夠友善溝通,能夠清楚告訴我方向的人就是好老師。而且,能夠跟我們一起進步成長的,也必定是良師益友。
如果真的找不到老師,新思惟多的是好老師,而且還會告訴你老師沒教你的事。
問:如何從住院醫師的訓練以及研究之中去取得平衡。(內科住院醫師)(神經內科住院醫師)(PGY)
答:雖然我的研究都是從住院醫師時代就開始,但是我覺得對於住院醫師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臨床訓練,這畢竟是你未來吃飯的傢伙。趁住院醫師的時候,就要把基本功練好。
蔡校長曾在新思惟網路講堂上寫了一篇關於住院醫師訓練的文章(住院醫師訓練:清楚自己的定位 不要淹沒在工作裡),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而且,如果你把臨床的工作做得很熟了,做同樣工作所花的時間一定會越來越少,相對地,你就會有更多的時間來做研究;臨床工作熟稔,自然也會發現一些問題是既有文獻無法回答的,這不就正是可以研究的題材嗎?
有一陣子,我刻意的要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研究上,然後把臨床工作忽略了。後來發現,不僅沒有提高研究的效率,反而在臨床上花更多的時間來處理發生的問題,真是得不償失。
從此之後我就知道,在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還是先把吃飯的傢伙練好。而且萬一之後不想做研究,或是不想待在大醫院被荼毒的時候,有良好的臨床能力時,還是可以生存下去的。
問:如何從自己平常的日常看診蒐集寫論文的材料?怎麼樣有效率/有組織性地整理 data bank?是否應用 Access/Excel 或其他軟體?(小兒科主治醫師)(家醫科醫師)
答:建議可以先從自己有興趣的疾病,或是覺得自己做得很有特色的治療來開始著手,設計 database 需要變項,如:基本資料、理學檢查結果、疾病特色、治療形式、結果等。
先確定好之後,可以直接在電子病歷裡面建立問診的範本,這樣就可以確認不會遺漏資料。至於整理資料也是一定要花時間的。
至於怎麼更有效率,可以看你有幾個人可以 key in data。如果你只有一個人,自由度就相當高了,什麼軟體隨你開心,用起來爽就好了。
如果有人可以幫你,或是有研究助理,就要思考一下怎樣溝通跟提高效率。如果要 Excel 也行,那是不是可以用 Google Docs 來讓整個 team 可以協同作業。
也可以考慮把資料庫系統跟電子病歷系統做連結,這樣你的人員隨時隨地都可以整理 data,也隨時可以 extract data 來分析。(筆者的學長就利用這樣的方式,建置了本院的人工關節置換資料庫,也產出了多篇的 paper。)
資料庫一旦建立之後,不管是有新的想法,或是日後如果要跟健保資料庫做連結,也會比較方便。
追蹤新思惟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