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青陽 醫師
問:新手的第一次論文寫作,一定要從 case report 開始嗎?老師們都如此建議,但是目前期刊願意接受 case report 的越來越少。(精神科住院醫師)
答:Case report 是訓練自己開始收集資料的好方法,僅需要對單一疾病去做系統性回顧,並且針對此案例臨床狀況與文獻回顧進行異同處的比較。但在基於現實考量(投稿需求),若 case report 即可完成升等與專科醫師考試資格認定,我倒是不排斥從 case report 開始。
但如果 case report 無法達到上述目的,那我建議還是從 original article 開始會好一些。可以從平常常見的主題入手,找找預後最差或是預後最佳的疾病類型,或許是您通往 original article 的好題材。
問:
- 聽過蔡校長演講,投稿時經營一本雜誌會是比較好的選擇,但要如何挑選自己適合的雜誌?也不是每次都會被 accept,如何去選擇下一本雜誌,甚至再下一本雜誌?
- 選擇期刊投稿時,如何快速搜尋適合的期刊和期刊特性,和如何使用電腦輔助搜尋或建檔?(大林慈濟醫院 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台中榮總 家庭醫學部醫師)(診所醫師)(馬偕紀念醫院 新竹分院主治醫師)(嘉義長庚 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
答:
- 選擇期刊確實是很重要!期刊主編除考量文章品質以外,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點是「這本期刊的讀者群」,文章的錄取一定是以這些主要閱讀族群想看的東西為主。因此,除刊名外,建議仔細地看看所收錄文章討論的主題,可用來決定您想專注投稿的期刊。另外,聚焦研究主題也很重要,當您已有相關主題的文章被刊登,也可以增加投稿成功率。
- 對於期刊選擇,建議先上 PubMed 看看,最近三年相關題材常在哪些大的期刊刊登,您大概就會知道此一主題的投稿方向以及目標期刊。
問:寫文章一直沒有辦法很通順或是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意思,除了多看別人的文章,有沒有什麼建議的書籍或是方式可以自修?(口腔顎面外科住院醫師)
答:這真的是好問題!其實學術文章有一定的格式,但是重點在於聚焦的主題是不是有趣的題材,如果是「me too study」就會比較辛苦。
要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我覺得主要還是看自己對這個題材的了解以及熟悉度,愈熟悉就愈容易精準的表達。除了多看看相關主題的文章外,也試著自己寫寫看,您會有不一樣的感覺與想法。另外,要是您的數據支持的論點,正面表述不易精確表達,或許可考慮反面表述的方式,說不定有不錯的效果。
問:
- 外科的領域礙於樣本數,苦於寫不出大規模的 clinical study,是否有好的對策?
- 創新技術,但是病例數目不多,如何呈現才比較容易被 accept?(外科部主治醫師)(外科部主任)(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
答:
- 建議要有搭配的策略,以棒球術語來說就是「短打」與「長打」。以在醫院的生存角度來看,就是先講究不傷身體(齊備升等或專科考試資格)再講究療效(專注或專長領域)。短打:在日常臨床工作中一定有些量大,但是仍可見相關合併症的疾病或是術式,這些可能的題材就是解決困境的良方,因為是小東西,也多為每天常做的事情,絕大多數的人會忽略他。找出造成相關合併症的原因,並將操作進行進一步改善,就是一個新藍海。
長打:就需真的找出自己有興趣,願意長期收集臨床相關資料、長期關注相關治療議題的疾病,需要時間沉潛準備,這就要比耐力了。
- 創新技術,但是病例數目不多,需強化與未改良前的不同處,最好有「臨床可量化之檢查」作為新技術導入前後比較的依據,這樣可強化賣點與增加被接受的可能性。
問:研究內容跟結論都屬於專業,但方法學使用該領域無人用過的資訊計算,如何讓專業雜誌 reviewer 接受?(外科主治醫師)
答:這部分就得靠統計專家協助您了。若為少見統計方式,期刊在必要時會找統計專家評估統計方式是否正確。建議在您的 materials and methods 中的統計部分要多著墨,並且仔細解釋相關操作型定義。
問:什麼程度的引用會變成抄襲?(麻醉科主治醫師)
答:一字不改就會有問題,現在網路上有很多免費軟體可供利用,不過建議不要「copy and paste」,要換句話說,或者是先翻成中文,再以自己的意思譯回英文。
問:如何將自己覺得意義但是卻比較冷門的題材包裝成能讓期刊接受的內容?如何找出文章的賣點?(骨科住院醫師)(兒科部住院醫師)
答:從不同觀點看事情,文章能說明一個完整的故事,最重要的是這個故事結論有臨床上的意義。不過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不見得大家覺得有意義。建議先做資料收集,確定您的做法是現行臨床主流做法,這樣才有賣點。如果不是,就必須是您的臨床結果比人家好,要不然在投稿上會比較辛苦。
問:年輕醫師發表論文題材來源,多從老師們手上獲得,老師給什麼就得寫什麼。所以題材分散,不一定能聚焦在同一主題,累積在某方面專長的名氣,針對這一點,不知道講者們有什麼建議?(婦產部產科研究員)
答:這是大家面臨的相同問題,不過對於年輕醫師而言「生存才是硬道理」!建議以先講究不傷身體(齊備升等或專科考試資格)再講究療效(專注或專長領域)。
人生有許多可能,在現今醫療環境,不見得每個人都會在大醫院做到退休。不過建立起自己對一件事情的系統性分析能力確實很重要,當下就有一個樣板,那就是「打開偉大航道的蔡校長」XD
工作是一輩子的,找出自己的興趣再決定您要做哪個領域吧!
問:請問老師們,假設未來可能有半年的時間出國進修有興趣的主題(睡眠醫學),應朝向整體面向的學習,還是專攻某一項技術?(精神醫學部 fellow)
答:建議回顧一下文獻,哪些睡眠領域是發展重點,再看看台灣有睡眠相關問題的病患主要是什麼,您心裡應該就有答案了。進修沒有個 1~2 年不太容易看到全貌,除非是單身前往並只專注單一技術。
半年時間應該是生活經驗大於實質進修。假設語言 OK,先花一個月熟悉環境以及安定下來,再花 2~3 個月熟悉醫院相關狀況,接下來就要打包行李準備回國了,還不如看看大聯盟享受一下 XD
問:請問若進行過程中發現統計數據顯示無顯著差異,是否應該繼續把它寫完?(醫師)
答:這就是故事的說法了,沒有差異的原因在哪裡,最擔心的是假設或是方法錯誤,若是這樣,那應該從頭再來過。若非方法或統計上的問題,也有可能是本來就差異不大,因此樣本數不夠多而看不出差異,這樣就要看您時間多不多,再累積樣本數看看。
若非上述問題,就是可能要換句話說了。「無差異」在語意上同義於「這樣做也可以」,若實驗組於臨床操作上更簡單,應該可以繼續寫下去。
追蹤新思惟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