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偕醫院 胸腔內科 郭冠志 醫師
提供不同的面向啟發聽眾
一般來說,做研究的方法有三種,花錢、花時間與花錢花時間,不懂訣竅,人財兩失的大有人在。在做研究寫論文的路上,常常覺得像是《移動迷宮》的主角,被丟到一個迷宮裡面,得費盡心思去找尋自己的出路,而此次的青年醫學研究論壇,就提供不同的面向啟發聽眾。
有自己的時間 vs 投入一輩子
為什麼要做 systematic review / meta-analysis?我想張凱閔醫師給我了很好的啟發,這樣子的選擇仍舊可以保有一些自己的時間,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可以陪家人。
當然,如果不滿足於 systematic review / meta-analysis,可以朝向更高階的Cochrane Review 邁進,郭亮增醫師將如何寫作,做了生動的比喻,投 Cochrane 就像是求婚,不是被接受了就好,可是得花一輩子的事業(苦笑~)
將健保資料庫發揮到極致
健保資料庫,是近幾年來的熱門話題,陳育群醫師用他擅長的資料分析,剖析了近幾年來健保資料庫研究發表的成長,健保資料庫的好處就是,醫師的病人都可以納入統計的範圍,而且成功模式可以複製,所以往往第一篇產出後,第二篇第三篇就比較容易寫出來(頭過身就過?)
這部分林舜穀醫師的分享,也非常振奮人心。林醫師是非常年輕的中醫師,從跟老師身邊學習後,找到自己想發展的點,進而找尋夥伴,並且運用健保資料庫的資源來做統計發表期刊。
投稿的訣竅,事半功倍。
當然,光是寫而不會找尋適合投稿期刊,也是沒有用的,這部分就有三位,分別分享了外科、內科跟獨立科的投稿經驗,投稿不是亂槍打鳥,也是需要心機的分析,哪種比較適合自己,或者自己的主題,投稿人家也會比較有興趣。
多線生產,百篇 SCI 論文不是夢。
陳天心醫師分享的經驗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他有在打《星海爭霸 3》這件事!(不過《星海爭霸》應該只出到 2 吧 XD)而陳醫師在研究道路上,也使用過很多不同的方法,花 60 萬做基礎研究寫一篇期刊,到遠距離用 skype 開會討論研究,嘗試各種方法並且努力耕耘,如今可多線生產論文。
李健逢醫師更是一絕,無中生有,建立出自己的 lab 以及超過百篇的 SCI 論文,所花的努力、時間與血淚,絕對不是聽完演講就可以想像到的。雖然李醫師講話聲調緩慢並不高亢,但字裡行間所散發出的熱忱,絕對是在今天眾講者之冠。
一步一腳印,建立個人品牌。
聽完演講的感想,就是要追求卓越,建立個人品牌。要有自己的絕招,不然以後出去只會被當成雜魚來看待。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專長在哪,但我們可以從能做的事情開始做好,路就會自己出現。
有的人因為跟著老闆做治療,進而找到自己的目標,有的人則是因為年輕的時候打下嚴謹的基礎而對之後的發展有所助益。別過度於羨慕別人的成就,因為那是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
各個領域發表更多專業文章的人一定更多,為什麼找這些醫生來講?我想新思惟要帶給我們的,不是講者們望其項背的成就,而是在我們心中種下一顆種子,只要我們用心灌溉,也有成就大樹的一天。
追蹤新思惟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