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嘉義基督教醫院 家醫科 鄭雅綺 醫師
會前
會參加論壇有點誤打誤撞,科內強烈希望住院醫師生涯能有研究成績,但我自從以前對念 paper、研究方法等都不擅長,加上周邊沒有適合的 mentor,所以想參加論壇,看看前輩們研究的心得。
不要自我閹割
蔡校長的引言,帶出這場論壇的核心。醫學研究目前的領導者是歐洲美國,但不代表所有的研究方向都要跟著國外亦步亦趨,找到自己的興趣,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式,走向新的型態,才是生存之道。「每個時代,都有最適合當時年輕人的發展方式,研究也一樣。」
從大量資訊萃取意義
Meta-analysis 和 systematic review 是 dry lab 的代表,開始找出自己有興趣的題目,搜尋相關的文獻進行資料分析,甚至尚未發表的文獻資料。張醫師也點出找題目的訣竅,如比較 acute & chronic,比較 single dose & multiple dose;比較 men & women……等等,重點是要從臨床找題目,解決病患的問題,這樣做起來比較有成就感和興趣。
Cochrane review 是我比較陌生的一環,要求嚴謹的 Cochrane,所花的心力比其他 systematic review 更多,所以在主題的選擇更為重要,也很看重品質,如果預想花費時間太多,可以從限縮題目,新的治療與藥物著手。良好的團隊合作也是成功的關鍵。
健保資料庫
台灣特色:健保資料庫,資料蒐集超過 20 年,人數超過 2300 萬人,因為其他國家沒有類似研究方法,被傳統研究者質疑。但其實健保資料庫的研究,在近幾年以指數成長,探討範圍也由一開始的公衛轉向治療,impact factor 也逐漸高分,重要的是,可以用我們自己的資料庫,解決我國國民的問題。抓到研究秘訣後,便可以快速複製成功模式。
林醫師的 Google 表單調查失智症治療成效,也加深我想改變傳統看診模式的想法,看診不應只是單純病人進診間,我們治療後結束,後續的評估追蹤,對於治療和預後都很重要,而且還可以蒐集資料寫 paper (笑)。
尋找適合投稿期刊
從三位講者演講內容,再次印證,paper 內容需要自己有興趣、自己專精,鎖定目標後專一發表,才能打造自己獨有品牌。分析自家科別常見的期刊,是否和自己的調性符合,主編是否國際化、對東方人友善,期刊近年常刊登的內容偏向何方……等等,都是需要評估的項目。不要單看 impact factor 而亂槍打鳥。新興的 PLOS ONE 獲得講者一致的好評,免費全文、容易取得,且國際化、發表量大,我想這會成為我想嘗試的第一站。
團隊合作,辛苦耕耘。
陳醫師分享利用現今網路優勢,跨地區跨時間的研究模式。李醫師則是專精自己領域,尋找專家及開拓研究資源,吸收各流派研究資源,對於研究的熱情和投入令人敬佩不已。
不覺疲累,而有行雲流水之感。
這是我第一次的新思惟講堂,會前就充滿期待。會場內源源不絕的茶水,讓咖啡因成癮者的我非常滿意,全程精神抖擻,中午的便當也如校長前幾場承諾的,有了改善,非常美味營養 (笑)。講義和課前問答內容也很豐富,不過建議課前問答那本,也許字體可以多做點變化,會更易閱讀?
除了演講的內容外,這次許多講者的演講技巧和 PPT 製作技巧都令人印象深刻,時間的掌控也很棒,雖然是一整天高強度的課程,但上起來不覺疲累,而有行雲流水,收獲滿滿之感。這樣讓人更想上簡報與演講技巧的課程了!感謝新思惟團隊如此精彩的課程!
追蹤新思惟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