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舜穀 醫師
問:中醫用健保資料庫研究的內容成果,似乎比較偏向讓西醫了解中醫並不會造成病人病情加重,但對中醫自身的臨床經驗增長並無太大幫助。感覺只是一直在做跟西醫證明自己有效的研究,而且看的人其實也只有中醫自己。針對這種邊陲身分,中醫在研究上該如何自處?(中醫住院醫師)
答:中醫的論文本來就只有中醫師會看啊!隔行如隔山,身為中醫師的我,也不會每天中午吃飯的時候就翻開 Neurology 或是 JAMA 來看。不要把期待放在別人身上,主動出擊才會有機會!要怎麼突破「邊陲」,我的方法給您參考:
主動提出意見:西醫會診你、住院患者指定要吃中藥、跨科部討論會的時候,主動提出你的建議,中醫在這個病人身上可以做什麼治療(針灸、電針、開藥、拔罐…),預期會有什麼效果,可能有什麼副作用你已經考慮到了。
接下來禮貌地拿出參考資料,線上回覆就附上論文連結(PubMed、華藝),面對面就先印好論文摘要(不要印全文,他有興趣會自己下載)。許多人都會願意讓你試試看,或至少心中有個好印象,覺得你是個認真的年輕人,以後可能有合作的空間。
善用外部力量:沒有人聽到你的聲音,那就自己主動向外推廣。如果你已經有論文,又喜歡刺激,那就主動去報名全院討論會,這種會都很難找到人上去講,你主動請纓,教研部一定高舉雙手歡迎;如果院內沒有發表的空間,那就去投國外的研討會。
我自己第一次就是投歐洲阿茲海默症協會 poster,隔年又受邀去日本中醫學會演講,踏出台灣我才發現,世界很大到處都是發聲的機會。
做出一點成果就可以試著寫一份新聞稿,請公關室或企劃室幫你聯絡記者,許多醫院都有固定的記者會、或是有合作的雜誌,主動聯繫他們通常都蠻歡迎的,增加業績何樂不為呢?
問:想請問對於健保資料庫題目設定選取有何建議,如何去初步 screen 題材的可行性?(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腎臟內科總醫師)
答:你熟悉、有興趣、百思不解、作出來感覺超厲害的就是好題目。我發現最花時間的地方是在研究構想的時候:哪些變項要控制、哪些人要排除、什麼樣的預後是臨床有意義的,如果是你熟悉的疾病,這些都是 common sense;相反的你去作一個不熟的疾病,這些都要重新查資料,效率就差了。
如果現在還沒有熟悉的領域,那就找一個你有興趣的領域,這樣就算最後失敗了,因為寫論文而查的資料也可以用在臨床,怎樣都不吃虧。
的確有一些研究用健保資料庫比較好作,但不是絕對的。我的經驗給您參考:
診斷明確:最好是有疾病專屬的 ICD 9 碼,譬如子宮頸癌、帕金森氏症等,如果剛好又是會發重大傷病卡的疾病就更好了,這樣在篩選病人時爭議會比較少。
預後清楚:健保資料庫看不到檢驗、檢查、疾病嚴重度或分期,因此如果你挑的題目是可以測量住院率、再住院率、需要開刀、死亡率、或是併發另外一種 ICD 9 上有的疾病,會比較容易作。
當然以上都不是絕對,你對一個領域愈熟,愈有機會越過健保資料庫的侷限作出好研究,一起加油吧!
問:
- 健保資料庫怎麼買會比較有意義?如何開始?(兒科醫師)(小兒科主治醫師)
- 對於資源較缺乏的個人研究者,健保資料庫研究或許是個出路。雖然花費相對便宜,但也是動輒上萬元,那該怎麼利用上一個題目購買的資料繼續下一個研究呢?這樣會不會跟「先設定好題目再購買資料」的原則有衝突?(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
答:如果是第一次買,那建議就買懶人包百萬歸人檔吧,門診、住院、開刀、吃藥裡面都有,還會每年補充世代追蹤資料,真是居家旅行,殺人滅口,必備良藥 入門好選擇。價格也算親民,20 萬以內可以搞定,是一般小型院內計畫可以支付的範圍。
怎麼樣最大化利用買到的健保資料庫,又不會逾越國衛院的規定?我的作法是把一年期計畫當做多年來規劃,在一年計畫裡面偷偷塞進所有你想做的東西。
預先規劃好同一個研究方法,可以換哪幾種疾病、哪幾種 outcome(住院率、死亡率、插管率、送 ICU 率…)、或是族群可以換成哪些(老人、小孩、男女…)、或是同一組人可以作哪幾種研究方式 (cohort?case control?case-cross over?),想好三年的規劃後就可以知道要包覆的範圍有哪些,再根據你的目標模糊化計畫書,多使用「相關疾病」、「各種族群」、「臨床預後」等解釋範圍比較寬的詞彙。
問:身為醫院裡的小科,該怎麼找到自己的定位?要從什麼地方下手?(牙科主治醫師)
答:大科有大科的難處,小科有小科的優勢,我自己的心得給您參考:
較少包伏:小科通常人少、會作研究的人更少,想作研究沒人合作,想投計畫都只有主持人自己。但相對的你寫論文、作研究成果就是你的,不用等眾多大老逐一批評、大修、多次的重做後再投稿,然後自己的名字還不一定在前面。
此外,研究計畫掛上愈多大老,就愈容易踩到地雷,有那種 IRB 積欠好幾篇結案報告不交的、或研究計畫多到自己都搞不清楚的大老,都會增加送件的難度。研究方法可以學,研究的回報跟自由更可貴。
資源相近:不管科再小,只要你身上掛著醫師識別證,許多資源大門就會對你敞開,只是通常我們不知道,因為沒有助理和秘書幫我們打理、注意這些資訊。我的做法是直接跟教研部接觸,注意那種全院轉寄的計畫申請公告,向第一線承辦人員問有哪些計畫可以申請、IRB 要怎麼寫、經費這樣報對不對。
一開始通常會碰到晚娘面孔,但幾次下來他們發現你願意花時間寫計畫書、照 IRB 複雜的格式寫清楚、經費也照規定填,態度就會不一樣。承辦人員也只是來上班的,讓他們工作量少、不要改來改去、早點下班就很感激了。
自己定義:小科通常只處理特定的問題,上層的長官也不一定了解你在幹嘛。這時就更需要自己設定發展目標,範圍小更容易做出自己的特色。有臨床的方向,再去延伸要怎麼樣跟研究、教學結合,讓戰略更完整。
問:在中醫的臨床診斷方式以及想法上各家不同,這些不同的診斷以及不同的用藥,在研究設計上如何設計出可數據分析的主題?如何標準化?(中醫住院醫師)(藥師)
答:在論文中寫「證型」跟「藥物加減」都是可以的,有許多雜誌已經願意接受論文中出現這些內容。雖然中醫的理論超多,不同學派之間,就算用中文面對面溝通也很難講清楚,更不用說寫成論文,甚至是用英文發表了。但是,追根究柢所有的派別都是用「特定藥物、或幾種藥物組合、特定針灸穴道」去治療某種疾病或某種證型。
寫論文或研究計畫時,盡可能在「方法」的部分把握這些確定的東西,把藥物、針灸穴位寫清楚,疾病與證型的判定方法寫清楚。如果是用西醫的疾病名,就去查清楚現行的診斷標準是什麼;如果是中醫的證型,就去查查看過去有沒有人定義過這樣的證型,沒有的話至少把證型下面包含的「症狀」盡可能列出來。
研究設計最核心的觀念就是要「可重複操作」,所以論文會要求研究者要寫出納入條件、排除條件、治療方式、劑量、藥物劑型與廠牌,針灸器具與操作手法。
蘇奕彰教授直接把「陰虛」放在論文標題,一樣上 SCI 期刊:
Lin JS, Chen LL, Lin JD, Chang CH, Huang CH, Mayer PK, Su YC. BCQ-: A Body Constitution Questionnaire to assess Yin-Xu. Part II: evaluation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Forsch Komplementmed. 2012;19(6):285-92. doi: 10.1159/000346060. Epub 2012 Dec 18.
問:
- 如何用健保資料庫的成果,呈現出有關中醫學典籍所談及的「理論」與「治療」?
- 健保資料庫是否只能拿來統計中醫方劑的適用性,可以發現不同於典籍上的療效嗎?(中醫住院醫師)
答:健保資料庫可以看到台灣中醫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科中的配伍與疊方,這是中國、韓國、日本都看不太到的現象,處方模式也與我們念的方劑學、內科學差很多,但因為健保只給付科中,所以在台灣變成很普遍的現象。
雖然很多人批評疊方,但這是台灣自己發展出來的寶貴經驗,也只有台灣健保資料庫找得到。科中的處方與疊方分析已經有不少論文刊出來,建議您可以參考陳育群醫師的小兒氣喘中藥處方分析。
Chen HY, Lin YH, Thien PF, Chang SC, Chen YC, Lo SS, Yang SH, Chen JL. Identifying core herbal treatments for children with asthma: implication from a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database in taiwan.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3;2013:125943. doi: 10.1155/2013/125943. Epub 2013 Aug 28.
在已經發表的論文中,從科中處方的分析可以發現,台灣許多疾病的證型與臨床中醫師的治療理論,其實與過去的典籍記載有不少出入,期待更多人投入,發掘屬於台灣自己的中醫理論。
另一個台灣健保資料庫的強項是,中西藥的併用問題。台灣看中醫的族群中,很大部份都有同時在看西醫和吃西藥,中西藥併用後造成的效益或危險,很難用一般的追蹤觀察或臨床試驗來驗證(IRB 在你後面,他非常火 XD)。
用健保資料庫可以很清楚的找出這些併用的患者,包括時間、劑量、頻率都能清楚計算。雜誌對這些論文的接受程度也蠻不錯的,同時這也是過去典籍上沒有探討的部分(因為過去還沒有這些西藥啊!)。
失眠病人中西藥一起吃安全嗎?
Lee KH1, Tsai YT, Lai JN, Lin SK. Concurrent Use of Hypnotic Drugs an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herapies among Taiwanese Adults with Insomnia Symptom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3;2013:987862. doi: 10.1155/2013/987862. Epub 2013 Sep 24.
吃 tamoxifen 又吃中藥會更容易引起的 endometrial cancer 嗎?
Tsai YT, Lai JN, Wu CT. The use of Chinese herbal products and its influence on tamoxifen induced endometrial cancer risk among femal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J Ethnopharmacol. 2014 Sep 11;155(2):1256-62. doi: 10.1016/j.jep.2014.07.008. Epub 2014 Jul 15.
問:中醫健保資料庫研究是否己經飽和?(中醫部主任)
答:中醫健保資料庫研究沒有飽和,只是需要更深入而已。
單純的描述性文章(例如單純分析中醫使用率,常用藥物,常用中醫的族群)已經有許多人發過,雜誌們也愈來愈不喜歡收,已經不太容易上 2 分以上的雜誌。
分享我自己投稿單純的描述性文章,被雜誌秒退稿的評語,講得非常直白:「您的論文需要更多深入的分析,目前的內容並不適合刊登在本雜誌」(翻譯)。
雖然這篇論文後來還是順利被其他期刊接受,但對我而言是個很大的警訊,編輯和讀者都無法滿足於簡單的描述性文章了。
但因果關係的研究,例如中醫治療對於減少死亡率,復發率的作用,或是分析處方配伍模式,都已經有論文刊上 5 分以上的雜誌。這個方向還大有可為,投入的人也還不多。
分析中藥處方配伍的思路也可以上 5 分以上的雜誌:
Chang CM, Chu HT, Wei YH, Chen FP, Wang S, Wu PC, Yen HR, Chen TJ, Chang HH. The Core Pattern Analysis o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 Sjögren’s syndrome: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 Sci Rep. 2015 Apr 29;5:9541. doi: 10.1038/srep09541.
健保資料庫作中醫增加癌症存活率的文章能發在 Impact Factor: 5.0 的 Cancer:
Lee YW, Chen TL, Shih YR, Tsai CL, Chang CC, Liang HH, Tseng SH, Chien SC, Wang CC. Adjunc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improves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Cancer. 2014 May 1;120(9):1338-44. doi: 10.1002/cncr.28579. Epub 2014 Feb 3.
問:在基層診所工作對於醫學研究有什麼方向可嘗試,如何獲得資源?如何在診所也可以做研究?在沒有晉升的壓力下,你們還會繼續做研究嗎?(小兒部主治醫師)(診所醫師)(家醫科醫師)(小兒科診所院長)
答:做研究除了晉升壓力和醫院要求外,最大的用處是可以了解自己醫療成果如何,也督促自己不斷往前。臨床做久了都會變成慣性,每天上班的內容都差不多,久了也會無聊。做研究的過程會強迫你看文獻,吸收新知,同時也會提升臨床實力。
就像吳昭慶醫師說的:「研究的過程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論文只是副產品而已。」
臨床醫師最缺的常常是時間,門診很忙、開刀很忙、還要開會教學弄評鑑,沒錢請助理,沒有人幫忙收資料。我的突破方法是靠免費的網路科技,像我這種小咖沒人幫忙收問卷,就把問卷變成線上版本,在問診時拿平版出來點,很快就可以完成,Google 問卷已經做到可以自動檢查,即時登錄。
許多病患跟家屬等看診時都是很無聊的,可以讓他們自己填量表,例如 VAS 量表,生活品質,照護壓力,看診滿意度。我都直接用平板開出來讓他們填,甚至直接在診間海報上貼一張 QRcode 讓他們自己掃,在候診等待時順便填,殺時間又覺得你比其他人仔細。
Google 問卷填完還可以即時換算結果,病患一進診間就可以開給他看,讓病人跟家屬覺得「就甘心」。
我在沒有助理的情況下,靠著 Google 免費的問卷,也順利收完 60 個人的資料。
統計軟體如果沒辦法拿到,建議還是自己出錢買一套 MedCalc,我雖然有學校的 SPSS 跟 SAS,但還是掏錢敗了一套,操作簡單不會太複雜,臨床研究用得統計方法都有,統計圖片還可以自由編輯,CP 值非常的高。
問:如何從健保資料庫,找到臨床上有意義的資料,分析並成功投搞?有方法可以縮短研究時間,自己獨立完成研究嗎?(講師)(藥師)(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
答:縮短健保資料庫研究時間的方法,我的策略是針對同一個疾病,或同一群人作一系列的論文。
自己動手跑完幾篇後,我發現跑健保資料庫最花時間都是在前面的幾個步驟,包含從百萬歸人檔中撈出特定診斷的人、串連這些人的門診住院檔案以取得用藥資訊,還有串連基本資料檔計算年齡、追蹤時間等等,因為都要讀寫好幾 GB 的資料,動輒就要花費半小時起跳。
但是後面的迴歸分析、依照年齡、性別、共病症作細項分析時花的時間就比較少。
因此,我盡可能使用同一批已經篩選過的族群,去作不同結果的分析,例如住院率、再住院率、死亡率、手術率、需要 ICU 照護/插管/氣切/長期照護的比率,跌倒的風險等等,一方面省下前面要撈資料的時間,寫論文時許多的參考資料也不用再重找一遍,前面的論文刊得快的話還可以引用,同時自己對這個議題也會越來越熟悉。
要找到臨床上有意義的資料,要先問出臨床上有意義的問題!
講實在這是作研究最困難的部分,因為隔行如隔山,某個領域的熱門話題可能其他領域的人看來莫名其妙。
我的做法是多看論文,多跟實際有在接觸研究領域的人聊天(如果自己每天臨床在碰就更好了),累積某個議題的知識,並看看實際接觸病人的人都抱怨什麼問題,或是論文限制 (limit) 每次都提到哪些東西,久了就容易會有題目浮現。
發想題目靈感並不容易,需要讓自己在那個環境中混熟了,每天腦子都在轉相關的東西,才有機會發掘出有意義的題目。
問:請問在外用藥的研究中,如何簡易地將藥性對皮膚的反應過程量化?(PGY)
答:西醫皮膚科已經有發展出許多驗證藥物對皮膚效果的方法,定性和定量的都有,中醫在進行皮膚病研究時不妨可以參考或引用,再用中醫的理論去理解或詮釋。
張鈺鑫老師生肌玉紅膏的論文示範得很好,如何用中醫理論詮釋組織病理與研究觀察的結果,您可以參考看看。
張鈺鑫 (Yu-Hsin Chang) 、王耀宏 (Yao-Horng Wang) 、林齊魁 (Chi-Kuei Lin) 、紀美智 (Mei-Jin Gee) 、蘇奕彰 (Yi-Chang Su) 、林睿珊 (Jui-Shan Lin):中藥玉紅膏治療豬深度燙傷效應之研究。臺灣中醫醫學雜誌 9卷2期 ( 2010/06) , 27-34
追蹤新思惟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