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台南新樓醫院 神經科 謝鎮陽 醫師
滿滿 6 張 A4 的筆記
星期六,天才剛亮就出門,搭第一班高鐵北上,希望在 9:00 以前到台北的會場,好整以暇準備開始聆聽一整天的演講,雖然參加「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5」的報名費用將近新台幣一萬元,仍吸引滿滿 237 人到場參與。會後,抄了滿滿 6 張 A4 的筆記,還有受到諸位台上講者啟發出來的各種思想,滿載而歸,這種體驗不是一般國內醫學會大拜拜所能夠相比擬的。
學習講者用跑馬拉松的毅力登上國際舞台
去年在做博士論文時,曾經針對我的題目,做過一次系統性回顧,可不曉得是否因我題目問得不好,或是執行不得法,後來我的結論是:重新做一個 original study 好像還比較簡單。
有了這次經驗,我覺得能夠寫出一篇系統性回顧 / 統合分析文章的研究者,也是需要一番功力的!另外,張醫師說的「高度競爭,要與時間賽跑」,我也完全認同,因為後來我要做的題目,在去年底就被做完發表出來了,張醫師也教我們不要灰心,若前人有發表,可以此為跳板,並找出之前研究的不足之處,或等到有新的研究資料又被發表,重新整理一下,又可以再寫一篇新的。
而郭醫師能夠三年磨一劍,用跑馬拉松般「死嗑」的精神,磨出一篇 Cochrane review,其能力與毅力實在令人敬佩。也佩服發明 Cochrane 的英國人,實在是「牛」,若說臨床實證醫學,是人類科學研究技巧最經典的應用,那麼 Cochrane 發展出來的這套系統,更是總結前人臨床醫學研究,產出更具說服力之科學證據的良好辦法。
有關「終身更新」的承諾,乍聽下有點恐怖,但我有不同看法:「反正文獻搜尋、方法、protocol 都已經固定下來了,最辛苦的部分已經做完了,未來只要有新發表的證據,再重新整理一下,又是一篇高分 SCI 論文。」真的是「終身保障」!(橙編按:這點是真的,因為更新後日期不同,為了使 PubMed 與 Cochrane 之間的格式相容,更新的文章會視為一個新的 citation!)
利用大數據和健保資料庫做出獨特的研究
過去我的研究主要圍繞著健保資料庫等二手資料分析,常常受到其他領域研究者的批評,資料不準確啊、garbage in / garbage out 等等。誠如蔡校長在引言中提到,主管機關有如「自廢武功」般,把這麼好的 NHIRD 研究題材,自我設限,彷彿「被殖民者在心理上的自我閹割」。
還有陳醫師在 Q/A 提到,批評健保資料庫診斷不準確的醫界大老們,過去 20 幾年來不就是一直每天在製造這些不準的診斷?聽了可真是讓人拍手叫好。
也感謝陳醫師點出明路與轉機,到加值中心操作的好處,是資料連結,甚至自己手上的病人資料,只要透過 ID,在加值中心中,都可以連結到健保資料或是其他國家級資料庫,這也可以克服過去健保資料庫研究,沒有血壓、BMI、抽血 data 的問題。
另外,林醫師以中醫的角度,探討大數據在失智症診治的應用,也讓我頻頻點頭如搗蒜,不只是健保資料庫,還有運用 Google 的免費軟體,讓陪看診的年輕人家屬,可以在候診時滑滑手機、iPad 填問卷,回報病人每次就診前的一些神經學量表,讓醫師看診時可以更有效率的了解病人狀況,並且可將病人的病情變化量化數據化,當作調藥參考,而且這些資料也變成未來醫學研究的重要題材。
中午吃飯時間,陳醫師被攔截問問題,問到快下午一點,可見健保資料庫與大數據,是青年醫學研究者最火紅的研究題材。休息時間,我也趁機跟陳醫師攀談,「順便」拿了 1-2 篇手頭上寫好的有關 NHIRD 研究方法學論文給陳醫師,請他給我們 comments,希望以後也有良好的合作機會。
有經驗者,仍感實用的投稿策略建議。
這個 section,蔡校長安排三種不同科別的角度,來探討「如何選擇適合的期刊投稿」這件非常實用的問題,例如我手上有篇論文,從今年 2 月起輾轉投稿被退稿,已經經歷了 7-8 次痛苦的循環,至今仍未被接受(還好我 PhD 已經拿到了,不用靠這篇),每次想到要重新修改 format 並上網 submit,就感到非常痛苦。
聽完這個 section,我掌握了一些重點。Editor 的偏好、其過去研究經歷、種族歧視 偏好?、publisher 背後的實體學會、open access、期刊 impact factor 未來趨勢等重要眉眉角角。在下次投稿前,一定要做好功課,以免多走一些冤枉路。
另外,蔡校長洞見 open access 期刊 PLOS ONE 未來的發展潛力,雖然背後沒有實體學會支持,但可以運用網路與 open access 優勢,甚至在臉書上開立 PLOS ONE 粉絲團,增加研究的能見度與被引用率,目前我在 PLOS ONE有兩篇文章,以後應該可以多投,並且在文章刊出來之後,參考蔡校長的方法去經營,就拭目以待這樣子的方式,在未來是否會變成學術界新的主流。
研究與生活間的平衡
天心醫師的 style,非常像羅胖在「公關誤區」講的「總會有一隻腳踏在地上接地氣」。例如「我英文很差」、「其實我更愛打電動」,正如其在台上「西裝褲+運動鞋」的裝扮,在一整天的講者中獨樹一格。
我發覺天心在過去的個人研究生涯發展中,真的是把「羅輯思維」所有跟「互聯網」有關的論述應用到極致,我很得啟發的是運用 Skype 與 Google Docs 這些免費的工具,讓遠距離的團隊研究合作變為可能(有的合作夥伴甚至沒見過面),更重要的是天心的領導風格,彷彿水滸傳中的宋江式領導風格,少了許多「由上至下」的威權,而多了尊重個別團隊成員的自主,順性發展。
我也深信蔡校長所說,未來這樣持續下去,天心的第 100 篇 SCI 論文,只是時間早晚問題。我更認同天心所說的「把每個 project 執行的時間控制在 xx 小時內,因為研究不應該是生活的全部。」
這句話如同 Mr. Jamie 上週發表的網誌「創業 CEO / 不計代價的勝利,不是真勝利」
我也絕不是說李醫師那種焚膏繼晷,還貼錢負債 700 萬養 lab 做研究的 style 不好。李醫師未來一定是那種可以改變醫學上重要觀念,並在許多教科書上留名的大人物,他絕對是台灣醫學界的一塊至寶。非常可惜,「鄰近更有資源的大學醫院」未能與這位人才好好合作,產出更多研究成果。
策展能力精彩極致
當天聽到這邊,我深深感受到蔡校長安排講題、講者順序的用心,原來我們台灣人當展策人辦大型醫學研討會,也是可以做到這麼精彩極致,給予參加者這麼好的「使用經驗」,未來在醫學會內,若有機會自己辦年會,一定要跟新思惟好好學習。
最後,引述名言「自由人的自由聯合」。就讓各樣的研究者、研究題材、資料庫、相關服務產業(學會、期刊),都聚在一起,聯合在一起,產出優秀的下一代吧!
追蹤新思惟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