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 9 / 24

這個團隊一定會不斷往更細緻的方向進化

 

作者:台北醫學大學 醫學系 林庭薇 同學

 

 

01_innovarad_TW_lin_ymrf-505

 

 

意外得到參與的機會

 

首先要感謝行程太緊湊所以無法到場的楊斯棓醫師,大方轉贈這個參與論壇的機會給我,若非如此,我就沒有機會在大學時期,接觸到新思惟的課程。

 

雖然楊醫師在百忙之中,仍不忘提醒我「輕鬆參與,別太有壓力」,但收到這麼貴重的課程,總覺得若不能有深刻的反思與豐富的收穫,就太有負楊醫師的一番苦心了。

 

幸好參與了這一整天的課程之後,我的確吸收了很多、反思了更多,而能以慎重的心情整理出這一篇心得。

 

 

年輕醫師的困境

 

開始有升等與論文壓力之後,在有本事拿到動輒數十萬的研究經費之前,剛出道的年輕醫師應該如何突破困境?

 

這是今天論壇所環繞的核心問題,而九位成功突圍的講者,則各自從撰寫 review article、善用 dry lab 資源、找到對的期刊與從 0 到 1 的 methodology 等,用不同面向來分享他們如何面對並解決這個問題,有些分享會深入到執行的層面,有些分享則是著重心態的調整與策略的選擇,這樣的安排,同時照顧到「需要技術性協助」與「需要心路歷程分享」的聽眾,我認為是很細膩的設計。

 

 

半個圈外人的觀察重點

 

一隻腳還在大學校園裡、一隻腳正要跨入醫院的我,應該還能算是半個圈外人。也許因為離這樣的困境還有一段不小的時距,所以在聆聽的過程中,我更注重的是思考、分析與策略選擇。

 

我考慮的是,十年後,當我需要著手處理這樣的困境時,現在最好的解決方案,恐怕已因時空的遞移,而不再是最理想的選擇,但一個縝密的、能夠自我修正與進化的、有系統的思考與分析模式,將能夠在不同的時空中,根據目標引領我找出最好的策略。(橙編按:同學,你很有慧根喔!)

 

 

思考與分析:培能力、勤思考

 

醫師的養成教育,理應包含大量的思考分析訓練,畢竟醫學,是一門從資訊中提取意義,並經過思考分析擬訂最佳策略的藝術,而醫師也被期待為思考與分析的慣用者。

 

對於一個慣於思考與分析的人而言,做任何事必須要有「策略」這件事,應該就像呼吸喝水一樣自然才對,更別說投稿期刊的「策略」,一件能夠決定「事半功倍」或「事倍功半」的大事。

 

然經過講者的提點,周圍的聽眾方有恍然大悟之嘆息。我想,思考與分析是頗耗腦力的一件事,在繁重的臨床工作與難解的世代壓力下,可以理解聽旁人言(或是求神問卜 XD)這種選項有其吸引力,但儘管如此,還是要提醒自己,除了要有分析思考的能力,更別忘記時時檢視自己,是否確實將其應用在決策的過程中。

 

 

參加課程的小插曲

 

這次的活動在軟硬體安排上都很用心,事前的課前指引與交通資訊很完整、報到過程非常順暢、活動的細節與手冊的設計安排得當、時間控制良好。

 

最後新思惟團隊的長庚家醫科醫師還能注意到我(這個相較而言比較特別的存在 XD)並且來瞭解我參加論壇的原因,雖然這個原因沒辦法給團隊什麼 insight,但我相信這份關照參與者的用心,會讓這個團隊不斷往更細緻的方向進化。

 

 

追蹤新思惟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