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 9 / 23

新思惟的好,來過才知道。

 

作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仁愛院區 彭梓晏 醫師

 

 

peng1

場外以為我們在做的事

 

 

peng2

我感覺我在做的事

 

 

只有新思惟帶我們看趨勢

 

一路從 2013 年的「年輕世代,優勢何在」、2014 年「那些醫學教育沒教的事」、參加到這一次的「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5」,剛好是一年一次;很奇怪,每年心中那些多出來的疑問,剛好就都是該年研討會的課題。蔡校長是不是有讀心術啊?

 

在巨塔裡面,從來沒有人會告訴我們 meta-analysis 到底有甚麼重要,是不是值得花時間去寫,更別說 Cochrane review 這種超級專業的 EBM review。好像住院醫師就只能投投 case report,而學術殿堂就只剩下 wet lab 和 original article。

 

遑論全球化與 open access 的興起,這在新思惟以外從來沒有聽人提過。以臨床工作為主的醫界,似乎很多人已經失去對時代浪潮的嗅覺,死死地被禁錮在既有的框架中,為求生存而以我們所見的方式把生涯運轉到完畢。

 

張凱閔醫師與郭亮增醫師的經驗分享,把 meta-analysis 和 Cochrane review 的細節、優缺點與流程都剖析的相當清楚。

 

 

健保資料庫蘊藏豐富寶藏

 

另外一位讓人更加大開眼界的是陳育群醫師。在今天之前,我從來不知道原來「研究的研究」原來是這麼有趣的一件事!更重要的是,原來,我們的健保資料庫,有這麼駭人的潛力,甚至可能超越教科書上的經典案例!如果有足夠優秀的手法與結果,光是資料挖掘與分析就可以誕生海量的優秀 paper 了……這實在太恐怖!難怪有人會說:「想要寶藏?就去找吧!我把他們都放在健保資料庫裡面了!」

 

 

激起我「有為者亦若是」的壯志

 

而林舜穀中醫師,正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範。由於幸運有幾位中醫系的好同學好朋友,對中醫在現代遇到的諸多困境也略知一二(我算是「想要失去朋友就跟他談中醫」的少數反例……哈哈)。如果連中醫這樣「困境比現代西醫嚴重許多」的領域,都可以誕生優秀研究,還有哪裡不能呢?有為者亦若是!

 

 

找到適合的社群,更能發揮影響力。

 

錢鍾書先生說過:「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研究要發揮其影響力,必然要經過學術社群的認可;因此,如何讓自己的研究找到一個適合的社群或期刊,是重要的課題。

 

講者中吳青陽醫師把 Port-A 做到獨孤九劍之境,大名鼎鼎早已如雷貫耳(我一直把吳醫師聯想到風清揚……)。透過吳青陽醫師、陳一銘醫師與蔡校長的經驗,不但讓人了解到選期刊的訣竅,更重要的是選期刊就相當於選擇自己學術生涯的發展!和哪些「二三人」共處是很重要的。對有時會病急亂投醫的年輕人如我來說,不啻當頭棒喝!

 

 

打開了「新時代研究團隊」的想像之門

 

研究需要專業,好的研究需要好的專業,而好的專業需要好的團隊。所有今日小有成就的講者們,無一不是把自己的專業精進到世界等級。另外,除了自己的專業需要十二分精進之外,新時代的研究團隊,更有可能用新時代的方式來達成。

 

陳天心醫師的演講內容不但勵志,更是為未來的工作方式,打開了想像之門。至於李健逢醫師的「十年寒窗」經驗,雖然驚艷,但實在很難複製……(光蜜月旅行就無法複製了 XD)

 

綜觀全場,很多講者都面臨許多起步難題:資源不充足、機會不充足、團隊不充足。但即使如此,從研討會中我們看到:只要能克服這些難關,還是可以生出很多優秀研究的!

 

 

每次來,都能感受到新思惟的用心。

 

最後要再一次感謝新思惟。從 2013 年開始,年年來參加,可以感覺得到主辦單位的用心。即使當初是以一介醫學生的身分來參加,我也可以感覺到自己明顯成長了不少。或許有批評的聲音(我自己從來沒聽過,拜託,你去哪裡可以聽到這麼多強者們的歷程?),但是真理不見得出自於正統(看看伽利略)。

 

我也希望未來的自己能有所成就,之後也像諸位前輩一樣,回饋給社群與社會。謝謝新思惟。謝謝蔡校長。謝謝今日的講者們。謝謝!

 

 

追蹤新思惟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