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 9 / 25

原來 SCI 期刊也有該先知道的潛規則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醫學部 洪崇傑 醫師

 

 

01_20150919_YMRF_0522

 

 

醫學中心做研究有許多限制

 

上了蔡校長紮紮實實的兩堂新思惟的課程之後,身為醫學中心的年輕主治醫師,我終於知道我要的就是「機會總是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雖然學校的老師總是一再地老調重彈,paper 只能往高分數的丟,可是身為亞細亞孤兒的我們,尤其是年輕主治醫師能有多少力氣在老闆潑了你一大盤冷水之後,還要跟這些歐美大老拼呢!

 

台灣人的確是「自我閹割」意識太強,然而醫學研究這條不歸路,不是你的資料多好或多新就可以了,待在醫學中心,眉眉角角特別多,有牽涉到跟別人的病患重疊的資料還要看老闆的眼色,不是你收的資料就可以全部讓你自由運用跟分析。講白話:「教授不過就是學術界的大流氓」,主宰你每篇論文生死。

 

 

終於了解投稿不順的原因

 

「這是個能掌握資料庫便能稱王的世代」。我從醫學研究所碩士班開始,就聽遍了每一個老師不停地如此諄諄教誨之下,我也在學長姐幫忙以及自己努力之下,建立了兩群精神科老病人資料庫,然而老是投稿不利,每回退稿總是罐頭回信,直到上了這堂課,才了解 SCI 期刊真的有其政治及語言正確性。

 

其中一篇可能驚動了以英國人為主做編輯的主編,希望我用 native speaker 的英文再投一次,當下就二話不說,給他送個英文修稿,附上個英修證明,再度鏖戰一回。

 

 

講者的建議讓我順利投出論文

 

感謝蔡校長對於投稿論文雜誌刪去法的教學。一回家立刻就丟了兩篇到「PLOS ONE」,給的初步回應只是希望能把 IRB 跟研究倫理相關的描述再多補充一點,完全沒有之前的大牌老外的招牌退稿信:「我們很遺憾地通知您無法收錄您的大作,因為我們期刊投稿的人實在太多了,我們只能收取 20% 的作品,希望您繼續加油,不要因為這樣而放棄您在專業上的努力。」

 

對於以音樂家來比喻論文的質與量實在令人眼睛為之一亮,不曉得下回有沒有機會,看到投影片出現蕭邦,一個質與量都令人讚嘆的作曲家呢?。

 

 

01_Kuo_powerpoint

 

 

追蹤新思惟國際